时间:2021-04-12 来源:市政协微信公众号
日前,参加北京市政协组织的活动,到首都剧场观看话剧《香山之夜》。
1949年4月23日夜,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话剧《香山之夜》,说的就是这一夜的故事。
出人意外的是,展现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舞台布景非常简单,几对沙发,一桌二椅;全剧只有两个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说是故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情节,既没有营造“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也没有渲染蒋介石“最是仓皇辞庙日”的狼狈不堪。整场戏,只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得知南京易手后展开的“超时空心灵对话”。在《香山之夜》的演出册页中,编剧讲述了构思过程:“我试图让自己回到1949年早春那个夜晚,感受当时的毛泽东、蒋介石的内心世界:一个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建立新国家,一个失去江山不久便败走台湾,他们内心会涌动起怎样的精神风暴?我也试图让人通过这个夜晚重新品味历史,思考当下。”
舞台上有两间具象性的卧室,一边象征毛泽东的“香山之夜”,一边展示蒋介石的“溪口之夜”;也可以说,这是二人共同的“南京之夜”。对于中国近当代史最为重要的两位历史人物来说,此夜自然都是难以入眠。据说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毛泽东在香山连夜写出来的;而避居老家溪口的蒋介石,当时心情或可以从4月25日的蒋经国日记里窥知:“大好河山,几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这一夜,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风云人物,自然没有一场真实的谈话;但72年后舞台上两位主角的对话,其实也不算向壁虚构。因为所有的对话,都对应真实的历史,对应历史人物真实的思想。舞台上的唇枪舌剑,是语言见解的交锋,是理想信念的冲撞,折射的未尝不是国共两大阵营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如果那一夜他们果然相遇,正如两大棋手胜负已分之后,也会复复盘,看看输赢到底在哪一手吧?
从国共合作谈到大革命失败,从井冈山围剿说到血战湘江,从西安事变引出联手抗日,从重庆和谈说至内战爆发,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流血牺牲,多少慷慨悲歌,都浓缩在“香山之夜”的一番对谈之中。在这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蒋介石也曾风光无限,毛泽东也曾举步维艰。可当历史演进到“香山之夜”,蒋介石已然沦为毛泽东诗词中的“穷寇”了。共产党为何能起死回生稳操胜券,而国民党何以一败涂地覆水难收?
答案只有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导演任鸣也是这样介绍的:“这个戏是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国民党为什么输;毛泽东为什么胜,蒋介石为什么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香山之夜》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