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16 来源:北京晚报
1月15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主题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题座谈会。多位政协委员就“三城一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交流意见。
周志军委员
强化中关村科学城战略先行作用
周志军委员建议,强化中关村科学城在全国科技创新建设中的战略先行作用。
他说,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基础最好,内生动力最强,要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比,中关村科学城还存在一些短板。为此,他建议把科学城管委会作为中关村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把握好这次机构改革中设置科学城管委会的契机,建立起市区深度融合、部委地高校协同管理的体制,搭建起区域大创新体系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中关村实现从科技园区向创新城区的功能跃升。
他建议,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的比例。一是重点围绕量子信息、智能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和优势领域,支持驻区高校院所进一步做强做优优势学科,并依托市场化的机制,组建中关村尖端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平台,持续提升创新资源浓度和原始创新能力,孕育和孵化一批前沿技术和尖端技术;二是要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结合中关村论坛等工作考虑筹办中国国际技术交易博览会,并大力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第三方服务,激发企业国际化发展动能;三是着重把中关村多年积淀成的非公党建的功能发挥出来,为科技创新插上翅膀。
丁洪委员
建交叉研究平台支撑科技发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丁洪委员回国工作十年多,一直专注怀柔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他认为,北京不缺高校和科研院所,缺的是大科学装置,所以,建设大科学装置,建设交叉研究平台,是支撑北京科技继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怀柔科学城横跨两个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在一张白纸上建设一流的科学城,这个难度可不小。他建议,北京应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
雍莉委员
建产学研用联盟集聚创新资源
雍莉委员更关注如何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企业协同开放创新。她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在从量变转为质变,从过去的模仿和追赶为主,进入到奔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状态。从整体上来看,仍存在与自身资源禀赋不相对称的问题,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挑战。
他认为,应突出协同创新优势,抓好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和发展管理机构,支持协助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培育、企业需求相对接,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冼海珍委员
引领非民营科技成果转化
冼海珍委员认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最主要的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够,产生的原始创新分离成果少,无法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同时,我国产学研与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转移还不够,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效率,有效发挥出创新科研成果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冼海珍委员建议,鼓励和支持民营非营利组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专业机构,搭建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服务的枢纽平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首都经济和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促进相关立法,保护和规范民营非营利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的发展,促进立法部门制定出台针对民营非营利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其机构的性质、运营范围等,为它的更好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柳学全委员
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
来自民盟的柳学全委员提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研发实力首屈一指,但是北京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转化率比较低,不及江苏和广东。造成北京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匮乏政策空间,北京及京津冀区域产业链不完整,研发成果“接不住”。
他建议,要以“三城一区”建设为核心,打造世界级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做好本区产业的空间规划和创新规划。把科技和经济相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依托现有科技专区完成配套和升级,打造开放优质中试基地,构建产学研交互平台,完成科技创新融合,转化上下游对接,切实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让科技成果和高新产业在北京留得下、稳得住。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做好引领、服务、保障和监督工作,完善鼓励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范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他建议,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把科技成果国际国内转移转化交易平台设在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辐射京津冀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在资金投入、购买服务等机制方面更加科学,准入制度更加丰富。
张誌委员
按照规律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来自民建的张誌委员也就原创和科技创新脱节的问题提了几点建议。他建议,加强对产业的研究,对标先进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的配置,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律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的构建和融合上,要通过提高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注重增加黏性,减少流失。
鼓励企业跨领域交流,重新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中试环节的建设。对于转化存在难度的科研成果,可适当向社会开放,由社会力量进行转化。鼓励科研院所进入创新,按照市场规律完成合同,用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
张誌委员表示,“减量发展”之后,要把减下来的容积率给好的企业,增加北京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同时,科技的发展还要有资金的支持,形成更好的发展空间。
杨文良委员
推进京开临空中心与产业发展互通互助
杨文良委员关注军民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和南部新城融合,并将之称为“三个融合”。
对于南部地区发展,他认为北京应大力推进京开绿色临空中心与产业发展的互通互助,带动南部新城融合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打造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发展方面,他认为北京应依托“三城一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平台,一方面加大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5G商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快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推动智慧产业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样板。
孙子强委员
金融机构应设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打好金融与科技的组合拳?孙子强委员认为,金融机构应该成立科技创新支持中心:“全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全方位深化提升金融助力科技的发展战略,搭建业务创新平台,创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企业不同阶段所需的金融产品,搭建资源共享,汇聚科技创新动态机制。”孙子强说。
他表示,金融机构科技创新支持中心的建立,需要逐步完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渠道及客户分类等标准化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系统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企业的不同阶段金融产品包,不断加强与行业领先科技、创新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轮驱动,创新融合,互为客户。
同时,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高管和特殊的技术专家人才,孙子强认为可以为其提供特殊人才个人授信等专业金融服务,还应该为企业提供科技产能和技术专利成果的跨境交易等债券组合金融服务,快速搭建前沿技术企业及特殊人才的金融产品支持系统:“还可以依据政策、技术、资本、市场等综合信息,制定企业和特殊人才的白名单和黑名单,以及考察期间的灰名单,提前给予名单内合格的企业和个人受信额度,让企业找银行转变为银行找科技。”孙子强说。
齐向东委员
建设网络安全卫戍工程
齐向东委员在发言中提到,目前市属高校、大型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非常薄弱,管理方式也非常粗放,在关键时刻为能保护好安全,经常采取拔电源、拔网络等粗放的方式,没有解决网络安全隐患问题,网络安全风险突出。
齐向东委员建议,建设北京市属重要单位网络安全卫戍工程。“高校、医院等重要机构也已经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其中高校占40%。而如果每个单位都建一个网络安全防护小组,则是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所以我们急需破解网络安全碎片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