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活动 >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十届政协五年巡礼 > 委员风采

谈对提案工作的认识

来源:

  

  撰写提案,是政协委员经常使用的反映社情民意方式,是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是有关国计民生策略性和前瞻性研究的重要载体。我从事的不是高精尖的工作,不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因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在自己所能了解和掌握的范围内,用提案这种方式履行好下情上达的责任。我认为,这也是作为政协委员最基本的工作任务。

  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自己的方向。首先,我确定了在政协提案工作中自己的目标——做一位基本称职的政协委员。尽可能安排好自身业务工作,尽可能多地参加政协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认真负责地完成政协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也为自己撰写好优质提案打好基础。提案每年都要写,从我提的提案的数量和每份提案的字数上来讲,从不求多,但只要写了就要做到保证质量,文字叙述清楚、案由明确、合乎逻辑。我撰写每件提案之前,几个问题往往要在脑中反复琢磨、权衡、掂量,落笔时仍然要反复推敲,从题目到案由、分析、建议,不停修改,直到自己基本满意为止。对于没有把握,调查了解不够的案子尽可能不提,以免提了以后落个尴尬。我知道,没有目标的工作往往是盲目而随意的,只有确定目标的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和要达到的效果。

  其次,我要求自己脑子里要经常绷着“提案”、“反映社情民意”这根弦,不管自己是否在全会期间,对遇到的问题都应始终保持敏感性。几年来,在我提案中提到的不少问题来自于周围人的反映,来自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发现,来自于这个城市管理的某个方面。2000年,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上,我发现刚刚修好一条路,就又被豁开了口子,使得地面坑坑洼洼,骑车的人到了坑前不得不推车前行,一条路中间要让骑车人下来多次,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人们怨声载道。天天都要这样走,我心里也很烦,但当时自己刚进入政协不久,对于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写成提案还认识不足,又怕仅因自己感到不方便就提,有点挂私之嫌。有一天,恰好和几个人聊天,说起刚修好的白颐路也豁开了口子再修,大家都对北京的道路总是这种修法不理解,觉得劳民伤财,还给行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想反映却不知到哪儿去反映。其中一位提醒我:“你不是在政协吗?能不能反映反映?”看来这不是我自己的感觉了,我就想到了写提案。为了慎重,我又专程到人们说到的那几条道路去实地了解情况,得到证实后,我于2001年2月写成了《关于统筹规划道路施工,减少重复修路耗费的建议》,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减少国家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案提出后,得到了市政管委的高度重视,办案人员将形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向我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并表示一定好好研究,做好修路规划,在道路建设前尽可能跟所有涉及的其他部门打招呼,避免道路反复施工。他们还解释说,因为体制管理不顺的缘故,可能这种情况得到根本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希望我能谅解。因为体制改革不是一个部门、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我也表示了理解。至今这种道路反复施工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但新路建好很快就开膛的事已经少多了,这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已经有很大进步。这让我感到了一丝欣慰,也认识到了提案的作用。意想不到的是,当年这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真有点不相信我的耳朵,我只做了这么一件工作,就得到了政协的肯定,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也让我意识到写自己熟悉的环境下遇到的问题,写自己的身边事更容易调查到位、了解清楚,这样的提案才会更切合实际,更容易产生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还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更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在提出提案时,一定要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的提案内容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否则会被误以为是在为自家解决问题。

  再次,还要注重随时积累可用的素材和思想火花。脑子里有想法就要随时记录下来或敲进电脑,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对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不及时记录,就会失去很多发现的问题线索,工作一忙,再想记起曾经的想法来有时不那么容易。同时要及时搜集有关的素材。2007年,我提的《关于媒体在报道与学校有关的事件、案件时应谨慎从事的建议》,就是在思考了很多年之后,将我收集到的半年的报纸报道资料做佐证来说明,媒体对有些涉及学校师生案件、事件的报道,对学校正当管理、教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提案,反映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环境深度的忧虑和呼声。没有平时日积月累资料的收集,写出来的提案就会很苍白、缺少说服力。

  提案从真正动笔到写出来也许并不会用多大的功夫,而真正的功夫在酝酿提案的过程中,在于从众多所发现的问题中挑出有价值的、能够作为提案的素材。比如2004年提出的《建议尽快完善“天通苑经济适用房”小区的配套建设》提案,出自于2003年春季“非典时期”我的一个偶然的经历。那时,因为城里空气不好,我受邀上亲戚家小住一个月。初进天通苑小区,透过车窗我好奇地望去,看到街道两旁都是带有点欧式风格的建筑,色调搭配非常和谐、淡雅,看上去很舒服;每个小区都有一个街心的小花园,花园干净、优美、有配套休息的场所,人们在悠闲地晒太阳。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在那个谈“典”色变的日子里,这里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然而待我住下来不久,却发现了很多的不方便。这里地处昌平,在昌平和朝阳的交界地带,整个小区分由两个办事处管,居民和农民、外来人口混居,社区管理缺少规范,治安状况不好,大病看不了,没有急救措施,居民很不满意。在与邻居的闲聊中,我得知他家挺小的孩子要上安慧里去上学,因为他们对这里的教育质量不放心。我深知路途遥远的求学路对小孩子是很痛苦的。房子是大了,烦心事也添了,交通、医疗、教育等诸多的问题他们盼望解决。为此我提出了这件提案。不久接到了昌平区政府的答复,称已经将提案中的问题列入计划解决。我当时想,这件提案的解决也就到此结束了。然而,政协对此非常重视,将其作为主席重点督办提案,恰逢政协尝试网上点评提案,当时上网了10件提案,这件提案获得网上点击数第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一阵,天通苑小区成为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小区,我因此受邀参加了提案委的座谈会。尽管我不是一个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人、尽管心里很紧张,我还是接受了多家新闻媒体关于天通苑问题的采访。因此,扩大了天通苑问题的影响,与其他相关提案一起促成了昌平区政府拿出天通苑问题一揽子解决方案。由于该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切实解决问题,为百姓办好这桩实事,市政府还组成了由一位副市长挂帅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市各相关部门协同昌平区政府一道解决天通苑的诸多问题。不久,专门统管天通苑社区的东小口办事处成立,三甲医院列入规划。一年后,在政协组织的追踪考察中,我随队视察了已收归昌平区教委的中山小学,通过介绍了解了一年多来解决“天通苑问题”的进展,紧接着我又接到昌平区政府的补充追踪办理报告,我一直悬着的心总算一点点放下,我为能在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中起到点作用感到非常的高兴。

  在政协的几年里,我每年基本递交1—2件提案,算起来共20来件,数量不多,却得到了3次优秀提案奖,感到幸运的同时,又不免有点惭愧。几年来,亲身经历了政协在不断地开拓创新中前进的历程,跟着政协提案工作更加规范和不断上新台阶的脚步,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成长。自己对政协工作、提案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逐步加深,为社会的进步尽了自己的义务,因而收获颇丰。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在我的成长中给予我力量的人民政协。

  (作者系北京市财经学校教师、德育主任,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