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活动 >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十届政协五年巡礼 > 委员风采

锲而不舍的呐喊岁月

来源:

    

      十五年政协委员的生涯,是我人生最富活力、最有意义的岁月。从一进政协那天起,就富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个群体、一个理念、一个愿望,在强烈地驱使我要站在政协这个众人仰慕的舞台上,高声“呐喊”,直到年逾六五,就要恋恋不舍地告别这个舞台的最后一年,也没有停止“呐喊”。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呐喊,其实目标十分简单,实际上就是七个字——“民营科技、中关村”。人们评价我在政协的表现就是:言必称“民营”,口不离“中关村”,干脆有人就把纪世瀛叫做“纪民营”。有一篇新闻报道的题目叫做《“纪民营”紧盯中关村》,很典型地描述了我的形象。
   在别人看来只是简单的七个字,对于我却是大半生奋斗的目标。《中关村》杂志社有位知音记者写过一篇长篇报道,叫做《一生写好七个字》,道出了我为了中关村、为了民营,呕心沥血、奋斗不止的信念。
   我为何情钟民营,心系中关村,这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实际上在政协的十五年,一直在絮絮叨叨不停地说,大会讲、小会说、写建议、提提案,如果把所有的言论连起来,不夸张地说就是几百万字的“论文”。这篇论文是用二十几年的心血和情感写就的文章,不管水平如何,但却是十分执著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因为我认为,这七个字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我为之奋斗终生,死而无憾!
   1980年,我做了一次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带着“时间的紧迫感、时代的责任感和旧体制的压抑感”,从中国最高的科学金字塔——中国科学院,纵身跳下民营创业的大海——“下海!”——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对于我一个从贫困山村苦读多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又到了中国科学院从事核聚变研究的我,那是多么痛苦的抉择!一个穷孩子进了中国最高的科学殿堂为何忍痛割舍,那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在强烈地吸引着我。高科技产业兴旺发达的美国硅谷科技园区强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而中关村正是一块科技园区的沃土。但是,靠原来的旧体制根本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做人生最后一搏——走民办民营的道路。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这就是我一生要写好七个字的由来。
   受大家错爱,1990年我开始担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一干就是十四年。这一职务与我的人生使命是如此的一致,使我倾心竭力地做了大家的马前卒、排头兵和铺路石。1992年,我带着这种背景走进政协,从第一天开始就是目标明确、斗志昂扬,为民营科技、中关村摇旗呐喊。
   1992年,我第一次参加政协的全会,没有顾得上新委员的腼腆,与市里最高领导面对面的座谈会上,勇敢地作了别开生面的发言,大谈民办科技,大谈民营经济,大谈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在国有经济是主体的舆论主调中提出“民营经济将会是我国的主流经济,十年之后将会是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十五年之后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显然,这是近乎“反动”的“另类论调”,很多朋友听了吓出一身冷汗,为我一个新委员的前途担忧。一个十分关心我的领导拍着我的肩膀亲切地说:刚当政协委员,悠着点儿!但是,令我叹服的是,政协是如此的包容,像海纳百川一样允许委员这样说话,吸纳参政议政的谏言,这就是政协。那一年正值新春正月,初八那天,是我老父亲的生日,当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新闻的时候,北京电视台竟然大镜头地报道了我发言的场面,我们全家一片欢腾。我对政协油然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敬慕和爱戴。更受鼓舞的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民营企业家们的祝贺、鼓励和感慨万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因为代表他们的会长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有人可以通过政协这个重要的平台为中关村、为民营科技企业说话了,而且显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重视。我想,那种心情只有处于劣势的民营企业家们才能深刻体会到。
   自此,十五年来,每当政协全会召开之际,北京民协和民营科技企业家们都会紧锣密鼓地召开会前会,征集企业家的意见,每年都有各色各样几百条的要求,经过精心的整理和挑选归纳成几十个提案,都由我这个会长委员渠道向政协提出,这就是我每年都是提案大户,几乎年年都有优秀提案的背景。
   一年又一年,年年都是激情的呐喊岁月,年年都是满载着众多企业家们的厚望,四处奔走,上下活动,被人们称做“民营科技、中关村的代言人”。有两次“提案行动”让我们至今难忘。第一次就是1996年,对于我那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下半年,为参加一年一度的政协大会,我们草拟了一份综合性很强的“建议案”——《应当把民营高科技产业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万言建议书,准备提交给政协大会发言并作为提案。同时我们把这份建议提案呈送给了市委书记尉健行和贾庆林代市长。就在我们准备参加政协大会和等待领导批示回音的时候,一个不幸的灾难降临在我的头上。大概因为我是企业家协会会长,盗贼以为我是中关村老板们的老板——一定是家财万贯!于12月24日凌晨盗匪入室抢劫。我被连砍27刀,我爱人也被砍数刀,在我生命垂危之际,贾庆林等七位市领导特别批示抢救和破案,我很受感动。更使我难忘的是就在我躺在危重病房打着吊瓶的时候,我的秘书向我传达了市委书记尉健行和贾庆林代市长对我们的建议报告做了十分重要的批示,而且立即组织调查座谈等行动。就在病床上,我左臂吊着绷带,右手开始把建议报告整理成大会发言并分解成十几个提案,住院不到一个月尚未痊愈,我就从医院去参加政协全会做了大会发言,引起了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为重点落实提案,北京市人民政府据此颁布了支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新的《十八条》。

  十五年政协委员的经历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是十五年的激情岁月、锲而不舍的呐喊岁月。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还有那“点燃第三把火炬”的“提案行动”。我之所以叫做“提案行动”,是因为有一个群体做背景,有大家的精心调研和策划,牵动着很多的人和事,目标和结果都关系到很多方面。1997年夏天,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的理论家、企业家和主管部门领导聚在庐山召开民营科技座谈会,以张景安、于维栋、邹祖烨和我为一个班子开始酝酿——打造“中关村概念”,由我开始执笔写一份建议书,通过政协大会反映给有关领导。到1998年年底形成了一份综合的建议报告《点燃第三把火炬,建立中关村知识经济战略区》,第一次提出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即所谓点燃第三把火炬。1999年初的政协全会上,我作了以此为题目的大会发言,并把它作为提案呈给政协领导,同时呈送给了贾庆林、李岚清、朱丽兰。大会发言之后很多人对一个普通委员谈“点燃第三把火炬”颇有些议论。谈如此大的题目着实有点“张狂”。其实我自己也觉得不过是个建议而已,落实起来谈何容易。令我兴奋和难忘的是,不管是出于什么背景,此事进展速度很快,并且很快有了结果。政协主席亲自批示,重点落实,贾庆林、李岚清、朱丽兰等领导都有批示,最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科技部联合向国务院呈送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的报告,报告中采纳了建议的很多精华。1999年6月5日,国务院作了正式批示,建立了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当然我们一个政协提案不敢贪天之功据为已有,但令人欣慰的是起码我们的提案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人家都说“纪民营年年谈民营科技、中关村,年年都有新内容”,那是因为中关村每天都在创新,在不断创新的创业历程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维、新模式、新机制、新人物、新政策、新品牌、新概念不断出现,引发了大量的新问题需要解决。虽然都是围绕七个字的不断呐喊,可每年都有新的话题,所以每年的发言并不乏味,每年都是新闻媒体的注意对象,纵看十五年每年“北京新闻”都有我发言的镜头。虽然不应把它作为吹嘘的资本,但也算是一个奇迹,充分说明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对“民营科技、中关村”的高度重视。我十五年锲而不舍的呐喊岁月令人欣慰,这将是我一生幸福而自豪的回忆。

    (作者系北京市理化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应用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