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白发悄悄爬上两鬓又染成一片霜。从1998年1月13日踏进市政协九届一次大会的殿堂起,转瞬我已经担任两届委员了。九届我担任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十届担任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是学习委员会委员。即将离开政协这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深切感到岁月的无情。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想说的话太多了,只能挑挑拣拣地说吧。
不解之缘
我国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作为政协委员,我经历并且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
我是在北京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的岗位上被推荐为九届市政协委员的,界别是工商联,十届我是特邀界的委员,但仍然和工商联界的朋友在一个组。这十年,正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并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完成历史定位的时期。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奔走呼吁,这项工作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策划1998年2月私营企业老板与市委市政府领导见面座谈,提出北京市“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社会荣誉体系概念的提出;从呼吁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宏观经济规划范畴,到提提案改进中小企业的统计工作;从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到一些具体政策的出台,我都曾亲身参与实践。如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也要拿出相应的贯彻文件,经科委要为市政协主席会议起草一个给市政府的建议案。联合调研组广泛听取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工商联的同志一起完成了建议案(草案)的起草。4月15日,我向主席会议作起草建议案(草案)的说明,并在当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情况。再如一些企业反映发展氛围不够好,社会上多头募捐压力比较大。在2007年1月市政协十届五次大会期间的专题座谈会上,我做了以“把握氛围,突破瓶颈,推动民营经济有更大发展”为题的发言,并且提交了呼吁市政府为科技创新型和文化创意型的中小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基金的提案。该提案得到市发改委的重视和支持。现在想来,人的一生真的干不了多少事情,能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尽一些力,我也颇感欣慰了。奔走京、津、冀 看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我感到环渤海区域经济也应当有所作为。我觉得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是受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关系复杂的羁绊,如果能先从民间组织做些工作也许会有所裨益。在1999年,我就倡议成立了“地方工商联环渤海区域经济论坛”。2003年,担任市政协经科委副主任后,我想运用政协这个平台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些事情。十分难得的是这个想法和京、津、冀三地政协领导的意图完全吻合,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2004年,经科委把这项内容列入了重点工作之一,在经科委主任带领下,我们奔走于京、津、冀之间联系协商。同年10月,以三地政协经济委员会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我代表北京市政协经科委作了主旨发言。有了论坛作平台,经科委的活动范围突破了北京市的行政区划,程世峨、阳安江、黄以云、满运来等政协领导分别带队走访了保定、石家庄,考察了京唐港、曹妃甸开发区,参观了天津滨海新区。我们还以此为题与北京市发改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领导同志多次座谈。恰恰在我们论坛活动这几年,中央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纳入面对东北亚、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使我们备受鼓舞,也感到站在区域经济的高度使我们对首都经济的认识眼界更宽了。
2004年,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我曾以“加强综合研究和发展首都经济”为题在专题座谈会上发言。因为当时虽然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但是发展思路不清晰。后来,刘淇同志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首都经济的认识,赋予它在新时期新的涵义和要求”,这使我深受鼓舞。我认为北京不应当与其他省区和直辖市作简单的类比,首都经济要有自己的结构特色。中央为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我觉得这个定位突出了北京文化厚重的优势。2005年,经科委要为市政协常委会提交一份《关于解决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在讨论报告时,我建议应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7月,我在《北京观察》会刊上又发表了“让文化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文章。2006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北京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于是,在当年召开的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安排由我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了我这一年的工作主题。6月,我参加了常委视察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动,而且在与刘淇等领导同志座谈时,我还作了建议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会的发言。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蓬勃勃发展的势头,着实让人欣喜。
从冒汗到坦然
当政协委员就免不了面对新闻媒体。说老实话,刚开始面对话筒和摄像机讲话时还常常冒汗,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九届那几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热门话题,我又担任工商联党组书记职务,因此会上会下媒体采访就成了常事。但2006年市政协十届四次大会的新闻发布会还是让我着了点急。因为原来让我准备的话题是非公经济发展情况,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和发展文化产业。由于王岐山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刘淇书记在大会前也十分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成了那次大会的新闻热点。1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前夜的晚十点,新闻中心临时通知我第二天上午只谈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容,而且重点要谈文化创意产业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我也是当日上午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刚刚接触的概念,无奈只好连夜边学习边修改发言提纲。第二天,面对诸多媒体的采访我现趸现卖、侃侃而谈,其实心里也没底。在当年6月8日政协常委视察文化创意产业与刘淇书记座谈发言后,9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节目请我做专访嘉宾。那天我随意穿了件T恤衫,进了演播厅就感觉有点凉,而且与同台嘉宾九三学社副主委刘秀晨委员的着装不协调。我只好把电视台主持人的西服套上,多少有点尴尬,然而低头一看主持人也就释然了,因为他上身穿西装脚上还挂着拖鞋(当然观众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其实,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什么话题都需要发表意见,面对媒体能侃侃而谈,这也是政协委员的基本功之一吧。
二锅头协会
经科委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非正式组织就是“二锅头协会”。听名称挺唬人,以为成员都是一帮酒徒,其实真能喝的没几个人,多是嘴上功夫了不得。只因为互不服输所以“内讧”不断、趣事连连。黄以云副主席直接领导经科委的工作,他和张嘉兴主任不仅宽容“二协”的存在,而且还领有高级顾问的头衔。因为“二协”周围忽悠着一批得力干将,颇能活跃气氛,把经科委搞得其乐融融。会长李瑞和任过通县县委书记,为人憨厚朴实,黑乎乎的牛气冲天,不论什么场面只喝二锅头酒,而且必须是红星牌的,他这会长也不知怎么当上的,但是却能发号施令任免所有成员。其实他喝酒已经算是疲软,心血管撑着三个支架,却承担了提交给市政协常委会的《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调研报告》和《关于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组织工作。号称常务副会长的林义委员原任致公党专职副主委,有点酒量,自吹酒后蚊子叮上他也要醉跌下来。但他真是酒后出活的人,主笔起草了提交给常委会的《关于改善政府行政行为,优化首都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关于解决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发言》。动过大手术胃被切除五分之四,还总要争当会长的北京市一商集团原总经理沈致远,为了完成提交给常委会的《关于加强首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不仅常常让委员们跟着他加班,而且“五一”长假也不得休息。要说“二协”也是知人善任,市计委原副主任、学识渊博的曹学坤被聘为顾问,市一轻公司原总经理陈天宝因为产酒管酒不喝酒、市烟草专卖局原局长顾阿朝因为产烟管烟不吸烟被任为“二协”监事长,乡镇企业局原局长夏连生因为常常深入乡村被任为秘书长,我本人则被任为新闻发言人。有“二协”的活动,经科委还便于和兄弟省市同仁乃至海外朋友建立友情。只要经科委举办活动出行,车内总是妙语连珠、笑声朗朗。
要退出政协委员的岗位了,参与政协活动的画面一幕幕在脑海里闪过:赴莫斯科声援北京成功申奥,到酒泉观看搭载种子的卫星升空,一场场报告讲座,一次次调研考察……政协不仅是参政议政的宽阔舞台,也是难得的大家庭。真是无限留恋这和谐的氛围、真挚的朋友、可亲近的领导和那些为我们操劳的办公室的幕后工作人员。听说阳安江主席主张建立老委员联谊会,我们都非常拥护。统战和政协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党几十年交下的朋友怎么能转眼就丢开呢,这些人毕竟是难得的财富,就是探讨如何建设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也还能发挥他们的余热。只有这样,我们的朋友才能越来越多,工作积淀才能越来越厚。
(作者系十届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市工商联原党组书记,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