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政协开会,一位美国研究安全问题的专家要求与我见面讨论中美关系问题。听说我在政协开会,他就问我政协委员都要做什么,我说政协委员要开各种会议,要参加视察,要参与讨论各类问题,要撰写提案,为政府出谋划策等等。他又问我做这些事有没有工资或报酬,我说没有,他感到很吃惊:“那你为什么还要做政协委员?”我望着他那充满困惑的眼神,感觉有点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一位私营企业家打电话给我,说他想当政协委员,问我如何才能当上。我说这很复杂,界别、代表性、年龄、性别、贡献,甚至血缘和机遇等因素都在起作用。他说需要钱他可以花钱,我说那也不行,这不是钱能买得到的。电话里听他的口气,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回答非常不理解,认为我不愿意帮忙。在他看来,当得上当不上政协委员关键是个钱多少、用没用在合适的人身上的问题。这时,我又有了那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表面上,这两个人在要不要做政协委员问题上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一个认为给钱才应当做,另外一个不给钱,甚至倒给钱都要做。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他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是否有回报作为考虑要不要做政协委员的标准。对于前者来说,尽管做政协委员有意义,但既然有付出就应当有回报,所以只有在有合理的报酬的情况下才应当做。对于后者来说,做政协委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赚更多的钱,吃小亏占大便宜,做政协委员还是划算的,所以不给钱甚至花钱也要做。
其实,他们也许有所不知,对大多数政协委员来讲,做政协委员固然是荣誉,但更多的是责任和奉献。在我认识的政协委员中,不少已经年逾花甲,他们参加政协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经济上可以说没有多少物质利益可图。但是,他们对政协的工作始终充满热忱,有些还不顾体弱多病,积极参加调研、视察和各种会议,认真伏案撰写提案。还有不少的政协委员,虽然年富力强,但在所在单位都是业务骨干,行政工作也很多,社会上也负有许多重要责任,而且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可以说他们每日都在辛勤劳作,超负荷运转。尽管如此,他们也还是积极认真地参加政协活动,尽其所能做些事情。这些年参加政协,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点。
说实话,作为一个协商机构,政协的确不是一个有实权的地方,可以说是既没有钱,也没有权。政协本身无法解决社会上关心的问题,它至多只能通过建言献策让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某些问题和推动某些问题的解决。虽然社会上对政协有很高的期待,但政协能做的事情却是十分有限的。有些委员对此还颇有怨言。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参加政协活动的热情。是什么让这么多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和不顾工作繁忙,那么积极和认真地参加政协活动呢?
我想首先是党和政府,还有社会上对政协工作越来越重视。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6年又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党中央通过这两份文件表明希望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政府各部门现在对政协委员提案也越来越重视,每年各级政府都把处理委员提案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再有,社会上对政协委员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随着政协地位的提升,老百姓越来越多地通过政协委员反映他们的心声。我就收到一些老百姓的来信和电子邮件反映问题。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政协委员努力工作的动力。
其次,大多数政协委员都是所在党派和界别的代表,他们有的来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有的来自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有的来自宗教、少数民族,有的来自科学界、教育界等界别,还有的来自执政党。他们所在的党派和界别都希望他们能够代表它们参加政协活动,反映它们的意见,积极和建设性地在国家和地方事务中发挥作用。作为党派和界别的代表,大多数政协委员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所在党派和界别的期待,也都决心不辜负所在党派和界别的重托,把政协委员做好。
还有,政协是一个多元、宽松、和谐的地方。多元指的是政协中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当中有教授,有影视明星,有医生,有企业老总,有艺术家,有政府官员。他们对社会上许多不同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跟他们接触,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从不同侧面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宽松指的是政协给委员们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在这里大家可以说真话,不用担心别人给你“戴帽子”、“打棍子”。和谐指的是在政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不同意见可以通过文明的方式提出和交流。这些对委员们参加政协活动有很强的吸引力。
最后,加强政协工作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政治体制改革将使我国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和开明。作为政协委员,有机会参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并能够对此做出点贡献,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光荣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市委副主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