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森林植被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构筑北京绿色生态屏障的提案
时间:2010-03-12 来源:
提出团体:人民团体、市政协专委会
案由:关于促进森林植被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构筑北京绿色生态屏障的提案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呈现了跨越式发展趋势,建成了城市、平原和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2007年全市的林木绿化率达到了51.6%;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了70.49%;城市中心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绿荫覆盖、花团锦簇、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新北京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在北京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森林的培育已从大规模植树造林逐步转向森林资源的健康经营管理,森林抚育和健康经营工作已逐步成为北京林业工作的重点。为了加快“绿色北京”建设,在进一步做好植树造林工作的同时,亟待解决森林植被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民革北京市委组建了一支以林业、环保、生态、循环经济等领域专家为骨干的课题组,采用先进的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森林遥感技术,对全市及其周边省份的森林植被建设和健康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先后到密云、石景山等区县和北京周边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还到国家林业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市林业局以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调研,了解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探讨森林植被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经过深入地调查与研讨,提出以下建议。
一、北京森林植被建设及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森林生态功能低下,景观效果不足
1、天然林面积小,质量差。北京现存的天然林是原始天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天然林,而次生林多为经过长期破坏的低质低效残次林,面积小,质量低下,且破碎度高,呈岛状分布。
2、人工林多,生态功能低。北京市现有森林主要以人工林为主,人工林的面积是天然林的2.5倍,而以人工林为主的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群落质量亟待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远远低于天然林,容易面临外来生物的严重威胁,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不足。如北京森林的碳汇能力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
3、中幼龄林比例大,抗干扰能力弱。从现有森林的林龄结构来看,中幼龄林比例较大,而成熟林面积较小,森林群落不稳定,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受到较大的干扰,可能导致森林群落的进一步退化。
(二)森林经营管理不尽合理,管护手段还比较落后
1、森林健康经营起步晚,生态恢复速度慢。北京森林资源健康经营从科研层面才刚刚起步,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森林更新不良、总量不足现象,森林管护也以自然封育为主,生态恢复的速度缓慢。
2、森林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落后,预报效率低。在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没有将森林资源生物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纳入整个营林实践中。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地面调查方式,灾情的调查和监测效率低下,缺乏灾前预警能力和风险评估系统,容易贻误最佳防治时机,对园林绿化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城市绿化问题突出
1、绿地规划滞后,科学性欠缺。长期以来,在执行“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上,致使城市绿化用地十分紧张,只能“见缝插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
2、绿地总量不足,布局不均匀,五环内绿化覆盖率平均仅为17%,公园绿地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
3、绿化应用树种单一,绿地结构简单。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常用树种只有60种左右,造成植被景观单一。绿地结构通常为条块的简单几何组合,植物之间缺少内在联系,稳定的生态系统难以建立。
二、北京森林植被建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山区森林生态屏障的修复与更新
1、加强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恢复。对不同类型的天然次生林建立固定标准地,对群落结构和土壤生物和生态过程的恢复动态进行监测,根据次生林自然演替程度及受干扰程度进行功能型分类,并对次生林功能和结构缺陷进行数量化评价,整合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2、人工林类型的天然化修复。采取各种科学手段进行人工的植被恢复,开展人工纯林改造、林分密度调整、低质低效林近自然化改造,从而与自然的植被恢复相衔接,最终加速整体的植被恢复过程。
3、北京周边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更新。研究森林经营(干扰)与天然更新及植被恢复关系,更新对干扰的反应;研究主要乔木树种、灌木及草本层植物的种间关系及其对天然更新树种多样性影响;研究不同更新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和应用,促进北京周边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更新。
(二)全面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和园林建设,更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北京应尽量多种树,少种草坪。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北京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从净化空气的能力来说,树要远远优于草。例如,一亩树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分别是同样面积的草坪的2.8倍和3.1倍;1公顷树木每年吸尘量为670吨,而同样面积的草坪的吸尘量仅为树木的1/3。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看,草坪需要大量的水浇灌,而树木则可以保持水土,北京是个缺水城市,因此适合大量种树,不适合过多地种草坪。此外种树,树底下还可以种草,树草相辅相成,不但环境更美丽,而且可以促进树草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种树也能给鸟类提供栖息条件。
2、中心城区绿地建设。二环内旧城区域应突出其传统景观和美丽,结合城市更新和危旧房改造,规划建绿,构建山水风光和古都风貌;恢复旧城水系和水面及两边绿化厚度和植物配置,展现自然风光,加强绿地生态系统连接,使绿地系统网络化,东西绿地和南北绿地连成一体,改善市区公共绿地总量少,分布不均的状况。植物种类选择适当增加乡土树种应用比例和应用量,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以及引种成功的树种,降低绿地管护成本。
3、绿化隔离地区绿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形成片、带、网的森林、湿地镶嵌发展格局,恢复河流、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构建集生态改善、产业发展、旅游观光于一体,农、林、水相结合的生态保障带。在绿地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结合城市绿地整体布局,合理进行隔离地区绿化规划设计,人工促进“近自然”植物群落形成,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发挥隔离地区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北京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重点应以公共绿地和城市防护绿地为主。公共绿地主要以发展公园绿地和城市片林为侧重点,主要应加强郊野公园的建设,把一些能够具备城市园林绿地性质的城郊绿地归入或改造成郊野性质的公园,结合城市化的进程,保留合理的城市绿地用地,科学地布局一些公园、街头绿地等绿地类型。
(三)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进行有害生物生态影响评价和预警研究,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要增加各级林保部门必要的先进防治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加强工程和项目管理,加强安全果品基地建设,加强西山生防基地建设,提高林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水平。同时还应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北京森林面临的典型性有害生物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和预警。全面总结北京市主要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态影响及相应控制措施,结合林分结构健康调整措施,改善群落结构,增强树势,主要采取生物防治手段,同时采取必要的化学防治手段进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四)建立森林健康经营推广体系,研究制订森林健康长效促进机制
1、建立森林健康经营推广体系。首先可在市属国有林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森林健康经营试验示范工作,通过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主导功能试验示范区建设,逐步探索实现首都森林健康经营的有效途径,循序渐进地对全市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林分进行健康改造经营。
2、首都森林健康长效促进机制的研究制订。目前北京市林业建设已进入了由“造林”向“营林”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森林健康长效促进机制变得尤为重要。应结合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机制,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标准,将森林健康经营理念贯穿绿化林业建设“造”和“管”的整个过程,研究制订森林健康经营长效促进机制。
作者:
责任编辑:yanjin
来源:
图:市政协宣传处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