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版号:
新闻单位:北京日报 委员会: 作者: 时间:2023-01-02 来源:北京日报
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奋力谱写新时代卫生健康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卫生健康工作者,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回首过去的一年,首都卫生健康系统上下同心、日夜坚守,有效抵御多轮疫情冲击,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最大限度保障重点人群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习主席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的一年,我们将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慎终如始抓好首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做好重症救治和医疗资源调配,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持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效能,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大力提升“四个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健康北京建设,构建完善托育、妇幼、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卫生健康新篇章。(孙乐琪)
怀柔区井邻民宿创始人石晶
带动十里八村乡亲一块儿富起来
白天看壮美山色、赏涓涓溪流,与父母、孩子、好友漫步田野;晚上伴着虫鸣安然入睡,这是很多城里人来乡村、住民宿的“初心”。步入2023年,我希望新一年能有更多人来到怀柔,爱上这里的生态之美。
2022年是我返乡创业的第十二个年头,我在怀柔渤海镇洞台村新开办的井邻民宿也满“一岁”了,一路拼搏,格外艰辛。这一年,疫情之下,我和团队探索了井邻·洞台乡村综合体的新发展模式,依托改建的老校舍,引入了数十个文创工作室,建起科普、农业、科技、自然教育基地,增加了文创活动、农业体验、航空航天主题活动和摄影、烘焙等创意课程。丰富而大胆的创意,让不少客人都成了回头客,也让我们收获满满。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一名IT高管到民宿经营人,我对民宿事业越来越有信心。2023年,我将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对民宿提质升级,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更多农户就业。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京郊游能更红火,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能一块儿富起来。(张佳琪)
首都最美志愿者、北京红十字雷锋车队队长宋春义
发扬雷锋精神 共建美丽北京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雷锋车队的每一位志愿者都过得特别充实。年初,我们有9位志愿者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保障工作,我也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在抗击疫情的工作中,我们全员参与社区防控,为居家隔离的群众跑腿送药。为了保障群众出行,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我们依然坚持每天出车,大家叫我们“车轮上的活雷锋”。
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叫雷锋车队,是由雷锋班原副班长、全国最美志愿者李峰威发起,大多数人都是出租车司机。很多人都觉得,出租车司机一天到晚忙着拉活儿挣钱,怎么会愿意学雷锋、当志愿者呢?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是热心肠。记得有一次,一个社区为了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去城市副中心逛逛,组织了一次春游。我们出了10台车,带着老人们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转了一圈。我们的司机师傅有的住昌平,有的住房山,可一听是做志愿服务,大家二话没说,一大早就来到了通州。
我们车队目前有88位队员,粗略统计,一年来开展活动服务群众2000多人次。我们还免费接送高考考生,帮助寻找走失老人,去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做志愿服务越多,就越喜欢当志愿者。有人说我们傻,但我觉得,我们傻得可爱。
2023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对于一名“学雷锋”的志愿者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间节点。60年间,雷锋已经成为奉献的代名词。我们要把雷锋精神继续弘扬下去,让我们的北京充满温情。(王琪鹏)
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于海燕
以滴水穿石之功让非遗技艺重生
2022年,位于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旧貌换新颜,以保护传承琉璃烧制非遗技艺为核心,一座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即将对外亮相。这一年,为了“千年窑火重燃”这一目标,团队和时间赛跑,对历史窑址实施保护性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
在京西官式琉璃的故乡,我们坚持“守正”,奋力挖掘文化遗存,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也在“创新”,为非遗文化开创一条“活态传承、永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的“北京样本”。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回顾过去的一年,为了非遗文化的抢救和传承发展,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金隅集团上下的鼎力支持和协助,这些关爱让我们充满力量,笃定前行。在2023年,我们继续以滴水穿石之功,将琉璃技艺逐步从“遗产”向“资源”转化,按照“在提高中保护”“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开发“非遗+”文化模式,让非遗技艺重获新生,反哺经济社会发展,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潘福达)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陶钧
让公平正义彰显在每个司法案件中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这一年,北京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和保障首都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我见证了首都法院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建设,完成《“两区”建设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行动方案》,制定《关于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审理指南》,在昌平未来科学城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作为首都法院的一名人民法官,我审理过2000余件知识产权案件,深刻感受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活力,真切体会到首都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激发的蓬勃生机,也充分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意义。
2023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上,我将踔厉奋发,扎根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事业,以法治服务保障首都国际科创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司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让公平正义彰显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张蕾)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首都功能规划所所长廖正昕
接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棒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回望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四十年的历程,何尝不是如此。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2022年,为了纪念北京被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交流互鉴,我们配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编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汉英对照)》《不惑·笃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四十年》大事记;同时,还撰写了《行而不辍 守正创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保护工作四十年掠影》。
这些工作,既是回顾历史,也是向前辈们致敬!几代规划师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1953年第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起,守护历史,前瞻谋划,默默奉献,见证了首都规划的关键时刻。
新的一年,我们将接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棒,精心谱写首都规划落地实施的新篇章。一方面,要回溯三千年,为实证北京营城建都,助推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一步步揭示前人对这片沃土的热爱。另一方面,要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轴线申遗和老城整体保护,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开展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编制,继续思考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陈雪柠)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党组副书记冯远征
为“大戏看北京”贡献人艺力量
2022年对于北京人艺是意义深远的一年。去年6月,北京人艺迎来建院70周年纪念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坚守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开展经典剧目直播,以戏剧为媒,与观众在云端相遇,收获了1.4亿在线观众,极大拓展了戏剧传播和交流的边界与可能性,也为我们未来更好地谋划人艺发展提供了参照、增加了信心。回顾过往,70年来北京人艺在中国话剧民族化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不断求索,推出300余部剧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艺术人才,这既是剧院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2023年,北京人艺将继续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龙马风神,骆驼坦步,出人、出戏、出精品,以创作生产具有长久舞台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培养能力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为己任,不辜负广大观众的信任和厚爱,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贡献人艺力量!(李俐)
西城区平原里北区社区党委书记栗欣
做党和人民信得过的优秀社工
作为一名社区党委书记,我扎根社区十余年,2022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终身难忘。这一年,我和年轻的社工一起,在党员志愿者以及全体居民的支持下,抗击疫情,保障居民生活,做好社区服务。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对此,我深有体会。疫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在服务保障的过程中,也拉近了社工与居民的距离。在一次次与疫情的抗争中,社工与居民双向奔赴。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为居民解决问题。我们付出了真心,也收获了居民的认可。
展望新的一年,作为西城社工,要以首善标准要求自己,践行红墙意识,听民意、解民忧。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用心倾听居民诉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做党和人民信得过的优秀社区工作者。2023年已经启程,我相信,虽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张骜)
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公司项目经理崔鹏鹏
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2022悄然离去,2023已然到来。作为首都轨道交通的一名普通建设者,我所经历的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为保证2022年轨道交通新线顺利开通,我们克服疫情因素对建设工期的影响,提前筹划、统筹管理,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下沉施工现场进行项目网格化精准防控,最大限度保证了16号线南段的顺利开通。随着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突破800公里,推动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断满足了市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这是全体轨道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
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2023年,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轨道交通各个环节,立足轨道交通新发展阶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推动首都轨道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让首都轨道交通更便捷、更智能!(李博)
中国花样滑冰队运动员、北京冬奥会冠军韩聪
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履职尽责
2022年9月,我被国际滑冰联合会任命为单双人滑技术委员会运动员委员。2023年,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履行好这份职责和义务,服务于国际滑联和运动员。
国际滑联技委会的职能,主要包括编制、监督和维护各项目技术规则,编写技术报告等。新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作为运动员,长期在固定规则下比赛,难免会有一点儿枯燥。只有不断适应创新和改变,面对更多挑战,才能带来更多的进步和成就感。我希望自己能够助力推动技术规则的优化,通过规则的改变,让运动员更加享受竞技的快乐。
新身份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与压力,新的一年,我将通过外语、社交等方面的学习充实自己,应对挑战。此外,我还计划完成研究生论文,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
2023年3月下旬,本赛季花滑世锦赛将在日本埼玉举行。虽然不会亲自上阵参赛,但我依然将以国际滑联官员的身份参与其中,观摩比赛、参加相关会议。希望第一次以新身份参会,能够提出好的观点和建议,得到更多认同。(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