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来源:北京日报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十年前的早春,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方向。十年来,宏图渐次铺开、变革静水流深,大国首都厚重的发展日志上,每一页都书写着“日新者日进”的行动格言,每一页都印刻着求解时代课题的坚定足迹。
十年征程硕果斐然,十年奋斗只是序章。又一个春日来临,新的奋斗时序已经开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北京作为首都,各项事业发展都应有新作为新气象。
人勤春早,龙马精神。所有的梦想,都是干出来、拼出来的。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从一开始就要保持分秒必争、一往无前的状态,对标对表各项任务目标要求,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冲锋在前、担当尽责,及早动手忙起来、干起来,走好新春实干第一步,全力跑好“第一棒”。
时间是伟大的见证者,从不辜负拼搏的汗水。从今天起,推出“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专栏,聚焦全市上下各领域只争朝夕奋楫向前的奋斗故事,描绘首都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火热篇章。敬请关注。
总规绘蓝图 城市向未来
正阳门下,中轴线旁,坐落着一幢简约的建筑。北京的古都风韵和现代风貌,都在这里一一展现。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的第一站。总书记以透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战略眼光,深刻阐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时代课题。牢记总书记嘱托,北京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路上步稳蹄疾,而规划展览馆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十年征程上的奋斗图景。
▲位于前门东大街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将城市规划和百姓连接起来
“规划展览馆自2004年开馆运营以来,经历了两个十年。非常幸运的是,在第一个十年的重要节点上,我们迎来了总书记亲临。”在馆工作十余年,回想起2014年的那一天,副馆长胡大欣仍激动不已。
总书记考察北京时,在规划展览馆对首都的城市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同年,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大幕拉开。2017年金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总规编制完成后,有一个现场公示,就是在规划展览馆进行的。”胡大欣翻开一本留言册,里面的市民留言多达2000余条。
2017年3月29日,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草案现场公示的第一天,开馆前,市民在门外排起了长队。城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城市风貌……展陈从六大方面充分解读,十分“解渴”。
规划展览馆就像一条纽带,将城市规划和百姓连接起来。30天公示期间,2.5万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打卡”,上至80多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孩童,留言中满怀对北京发展的期待和信心。
总体规划这张宏伟蓝图,在规划展览馆前后进行了3次展陈,角度不同,聚焦的重点也不同。以2022年9月开幕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成果展为例,一批相关文字、指标数据、图纸照片首次向社会公开,既亮出了总规落地五年来的成绩单,也面向2025年,全方位展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表。
规划引领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前一个十年,规划展览馆是展示首都发展建设轨迹的重要窗口;后一个十年,规划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持续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的展陈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公示展、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公示展、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成果展等,展现了北京由增量扩张向减量发展转变的决心;
——突出城市战略定位,“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主题展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宣传展、北京—哥本哈根“双城记”展等,彰显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全面提升的过程;
——聚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拥抱城市——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数瞰北京”主题展览等,与丰富的城市共创活动相结合,阐释城市软实力的步步跃升;
——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区、京津双城记摄影展等,以点带面呈现京畿大地的可喜变化。
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不胜枚举。以正在进行的“拥抱城市——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为例,通过图文、视频和多样的互动装置,市民可以沉浸式体验和感受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带来的高效便捷与创新活力。
一字之变凸显理念转变
“随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定都北京,这座华美的古城,与共和国一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规划展览馆二层,在容纳180人的多媒体影厅内,大型弧形屏幕放映着极具震撼力的数字影片《不朽之城》和《古都巨变》,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70多年的建都史浓缩其中。
规划展览馆是常为新的,时时展现城市建设的创新风采;又是不忘初心的,年复一年将古都厚重的历史凝练。变与不变之间,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此。
“80后”北京青年宋壮壮是规划展览馆的老朋友。开馆那年,还是中学生的他第一次踏入馆内,最吸引他的就是1300多平方米的城市规划沙盘,“四环路以里的都是实体模型,一下就能找到我家胡同。”他也震撼于馆里展出的《北京老城》青铜浮雕,高10米、宽9米的巨幅画面上,1949年北京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尽收眼底,细腻真实。
胡大欣说,规划展览馆有几样“镇馆之宝”,《北京老城》青铜浮雕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它的名字叫‘北京旧城’,后来随着新总规的发布,改叫‘北京老城’。当年,这处‘小’改动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及多年的“旧城”被“老城”所替代,一字之变,背后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是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战略和模式上的转变。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十年前,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谆谆嘱托重若千钧。十年后,北京老城,依然是规划展览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吸引市民游客驻足参观,共同见证这座千年古都焕发新光彩。
亲历者回访
“老胡同的现代生活很惬意”
以往,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平房里,没厕所、没采暖,汛期雨水倒灌。如今,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一间房一个固定式采暖器,数九寒天也温暖如春。
在雨儿胡同14号住了近40年,冀红说:“老胡同的现代生活,让我很知足!”
南锣鼓巷两侧,“鱼骨状”的胡同群里,雨儿胡同是最有京味儿的胡同之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大杂院,看望老住户们。
“当时我就在现场,总书记对这一片胡同很熟悉,他和大家亲切握手、拉家常,让我感觉就像一位久违的老街坊。”当年的情景冀红仍历历在目,“我们常想着,什么时候总书记再来,请他看看我们的新变化。”
新变化就在每一个院子里。2015年起,东城区启动南锣鼓巷地区保护复兴工作,以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的创新政策,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居住条件,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29号、30号、14号院等都在其中。
冀红家祖辈三代都在14号院生活,因为留恋四合院,一家人选择留住。拆了大杂院的违建,两进式四合院的格局亮了出来,“我们家是第一个拆了自建房的,一心盼着改变旧貌。”
院落修缮、改造提升……现在,虽说院儿还是那个院儿,但从内到外焕发了新生。走进14号院,穿过干净整洁的门道,再往里走绕过葡萄架就来到敞亮的小院当中。
屋子的变化也很大。外观是古色古香的棕色调,里面是现代简约的新居,通铺的瓷砖、洁白的墙面、现代的卫浴。按照“一院一设计、一户一方案”的原则,新改造后的冀红家还添了厨房,做饭方便了许多。14号院大杂院变成了富含京韵、温暖舒适的四合院。
喜爱侍花弄草的冀红,还在小院儿里栽下了葫芦、石榴、月季、辣椒、牵牛花……到了果实成熟的季节,她就把石榴分享给街坊邻居们,“现在我最开心的事,就是邀请朋友、同事来小院儿做客,和他们一起分享舒适惬意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
不光雨儿胡同,周边胡同的人居环境相继得到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公共环境得到提升,社区生态得到重塑,老胡同焕了新生。
“北京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完善”
北四环外,京投大厦,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调度大厅内,巨型显示屏环布,中央大屏呈现着27条地铁线路的实时运营数据。
“十年前,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轨道交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当年,北京还只有17条地铁线路。”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副总经理方志伟回忆道。
“考察中,总书记问得很细,比如怎样计算客流、如何实现远程调度、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疏通大客流,还鼓励我们大量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方志伟说,全体轨道人一直将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铭记于心。
十年来,方志伟眼前的巨型显示屏上,运营轨道线路从17条增加至27条,车站由276座增加至490座,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总里程由465公里发展至836公里,北京轨道交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
轨道交通吸引力也日趋增强,日均客运量由878万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946万人次,最高日达1378万人次;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由32%增至60%左右。
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居全国第一。2012年至今,轨道交通全路网累计缩短行车间隔150余次,11条线路最短发车间隔缩短至2分钟以内,列车兑现率、正点率均达99.9%以上。
开通全网互联网票务服务,上线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乘客服务热线96123,建成国内首个路网票务设备监视中心和国内首个多运营主体、多线路、全专业入云承载的轨道交通云平台,成立轨道交通行业级的大数据中心……作为见证者、参与者,方志伟十分自豪。
“地铁在城市运行中的作用和责任越来越大,轨指中心与各运营单位协作联动,从关注一条线,到盯好一张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方志伟说,这既是压力,也是继续前进、提升乘客出行体验的动力。
未来,这张轨道交通网将越织越完善,“轨道上的城市”正在加速形成。(陈雪柠 李瑶 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