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4 来源:央广网 北京日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聚焦互联网热点问题,助力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颐武委员:建议加强对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集中统一管理
日前,慈善法修订草案征集意见活动已结束,其中关于优化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相关条款的建议,让“互联网公益”再次受到关注。
2023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快推动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建议》提案,围绕加快完善慈善法治、加强对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大平台的龙头作用等提出建议。
公益慈善监管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中国人都有回馈社会、奉献社会(的传统),希望达到自己的精神上更高的境界。不论是社会团体、企业还是个人的贡献之心,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张颐武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互联网公益快速发展,不仅大幅降低行善成本、提高公益效能,也传播了公益文化,促进了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
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公益慈善“透明度”的问题,张颐武表示,“如何让公益能够在阳光下,能够让互联网公益全程让公众了解,让捐款者能够看到每一分钱都是摊在阳光下,这是互联网公益以及整个公益事业面临的重要议题。”
张颐武提出,加强公益透明度,一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加强;二是做到财务的公开透明;三是平台方面需要有更多创新;四是加强对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的监管。“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需要让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活力能够发挥出来,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把它管得恰当,管得恰如其分,让创新有更大空间。”
张颐武强调,完善慈善法治,需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修法主基调。实践中慈善事业和商业活动不是简单的互斥。建议慈善法修订中为合法商业活动留出空间,不宜“一刀切”地封杀。减弱对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县级监管等不合理限制,避免平台责任过重过大扼杀创新、限制行善等现象。
加强对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集中统一管理
据统计,2021年,我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现行慈善法自2016年实施以来至去年11月,民政部指定的3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累计有超510亿人次参与,累计募集善款350亿元。
“互联网公益有它更加便捷的特点,路径更加多样、方法更加灵活等,通过互联网进行公益可以让捐助人更便捷、更容易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一方面让捐助人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互联网公益可以说是未来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张颐武告诉记者。
民政部曾在2019年提出了互联网慈善的“中国样本”。对此,张颐武表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互联网发展的特点也决定着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贡献方式便捷、路径清晰,一项捐款从捐助人到受助人全过程非常顺畅。同时,中国式慈善公益事业其实是精准的,捐助能够精准地达到需要支持的项目和需要帮助的人,这都对推动地方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或者对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提升都有很大作用。
张颐武指出,互联网公益涉及互联网、社会治理、金融等多个主管部门,建议由一个部门归口管理,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预期。加快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机制化的沟通交流渠道。加大力度打击行业中的“害群之马”,培育良性数字公益生态圈,激发平台、慈善组织和慈善参与者的活力。在各类救灾协调工作中,加强政府主导,为公益平台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吴碧霞委员:建议加快对网暴行为的处置速度
近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给一些受害者带来不少困扰,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关注到该问题。她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快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处置速度,不仅要向受害人和广大网民提供便捷化的违法线索反映渠道,还要及时判断和处置,避免网络暴力事件危害升级。
吴碧霞说,由于网络环境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某种无限放大效应,施暴者在实施网络暴力之后,相关损害后果可能会不断蔓延、无限扩大。此种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权益。
吴碧霞认为,要依法发挥网络暴力预防作用。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依赖于网络设施,在遏制网络暴力方面,平台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比单个受害人更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网络暴力行为,并切断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
吴碧霞称,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制止相关网络暴力行为。在此基础上,要加快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处置速度,不仅要向受害人和广大网民提供便捷化的违法线索反映渠道,还要及时判断和处置,避免网络暴力事件危害升级。
“依法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正面宣传,加强普法宣传,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吴碧霞说,要积极引导网民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看法,不能将互联网视为法外之地;要加强普法宣传,树立维护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的意识,增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观念。
郭媛媛委员:加强网络主播职业认证与规范
“2016年直播元年后,中国直播行业迅速崛起,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加强网络主播职业认证与规范。
郭媛媛说,网络直播已经发展成为全新营销、商业模式,颇有种“全员入场”的架势。2022年部分当红主播逃税风波,暴露出主播行业缺乏规范、存在规制盲区等问题。
近年来各部门相继出台法律法规,对直播账号分类分级规范、直播打赏服务、直播带货管理等做出规定,但作为新兴职业,网络主播还缺乏制度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教育、认证系统和管理、规范制度。
“主播尤其是带货主播,至少应该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如网络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内容创造等知识。”郭媛媛建议,应制定直播行业的职业认证制度,有一套统一的网络直播人员准入门槛,实行职业准入注册制,加强主播职业规范化。
郭媛媛说,应该给网络主播职业一个准确的定义、分类、标准,在实施直播平台传播内容、渠道的分级、分类管控制度、措施同时,对网络主播及传播内容,进行细化分类与认证。比如按照主体属性、运营内容、粉丝数量、直播热度等要素,实行精准、有效的分级管理和具体规范,并依法依规对主播违法违规现象,及时予以警示、警告,并采取相关措施。
“要强化网络主播的行业行为规范,包括加强对主播语言行为的规范性引导,进一步明确主播法律边界及责任,强化对主播网络实名制注册账号的管理,不断升级媒体主播行业行为新规范、新要求。”郭媛媛还建议,要规范直播行业税收管理和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层级性监管体系和机制,明确主播纳税责任与义务同时,细化主播偷税漏税行为惩罚措施。可采取分信用层级的监管模式,直播平台向政府监管机构和部门负责制度,积极发挥直播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