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来源:北京日报
初心
矢志不渝做坚定爱国者
七一当日,香港特别行政区,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迎风招展,喜庆的氛围洋溢在街头巷尾,喜悦之情流露于市民眼角眉梢。
这一天,市政协常委施荣怀激动不已,令他倍感庆幸与骄傲的是多年前父亲所作的选择。“上世纪,香港曾出现‘移民潮’,但父亲坚定地告诉我们四兄弟施家不移民,因为香港是我们的家,我们对中国的发展信心十足。”
施荣怀的父亲是老政协委员,在二十多年的政协生涯中,无时不在关心着家国大小事务。“耳濡目染之下,参与建设家国事业成为家训一般的存在。”施荣怀说,当他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后,自然而然循着父亲的足迹,努力担负起“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历史使命。
施荣怀2015年牵头创立的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如今已成为京港全方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时间给出答案,“父亲的决定绝对正确。”施荣怀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受惠于“一国两制”赋予的优越条件,香港越来越好。
像施荣怀一样,市政协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都是坚定的爱国者,也都是国家发展红利下的受益者。
凝聚共识既是人民政协的职责所系,更是新时代赋予人民政协的崇高使命。学习,让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爱国爱港爱澳的共识愈发强烈。
市政协严格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针对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的特点习惯和学习需求,坚持“小切口”选题、编印“口袋书”参考、“点对点”交流、“面对面”网络研讨,逐步建立“共同语境”,广泛凝聚共识。
“在作为市政协常委的这14年里,对祖国坚贞不渝的感情、对香港始终如一的情感,是我服务香港、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市政协常委何超琼始终怀着爱国爱港爱澳初心,引领企业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而骄傲。”市政协常委杜家驹海外学成返港时恰逢香港回归祖国,一路与祖国同行,他满怀感恩。
担当
大是大非前站得出冲在前
爱国爱港爱澳初心,在风雨中砥砺,历久弥坚。
两年多前,“港独”猖獗、“黑暴”肆虐、“揽炒”横行,香港陷入回归以来最严峻局面。在市政协号召下,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站出来,坚定不移同反中乱港分子作斗争。
作为召集人,市政协常委李胥组织参与了每一次街站活动。“不惧酷暑暴雨,不顾个人安危,我们直面‘港独’‘黑暴’,坚决亮相发声,面向社会开展宣传,坚决同暴力分子和违法行为说‘不’。”李胥说。
“作为政协委员,越是大是大非面前越要站得出、冲在前,发挥爱国引领作用。”市政协常委杨莉珊积极撰写署名文章、接受媒体访问,公开谴责暴乱行为,并多次组织爱港力量慰问警署。
在中央重拳出击、香港国安法颁布之际,市政协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再次把“双重积极作用”和“特殊作用”发挥在一线,团结带领家人朋友积极面向香港市民开展宣传,为营造香港良好法治环境贡献力量。
越是危急时刻,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的责任担当和团结力量愈加彰显。
2020年疫情来袭时,得知北京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物资紧张,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慷慨解囊,克服重重困难将紧缺物资运往抗疫一线;在香港抗击第五波疫情工作中,李胥、杜家驹、杨莉珊、余诗思、李冠谊、郑泳舜、徐生恒、梁宏正等港澳委员走进劏房,把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送到贫困群众家中。
风雨同行,初心不改。“作为政协委员,多次参加政协组织的活动,聆听政协领导对政协委员的教诲,使我更加铭记永远爱国、爱港、爱乡。”市政协委员吴雅玲说。
“由衷感恩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推动香港由乱而治、重新出发,感恩政协这个大学校、大舞台。”李胥说,正是借由政协平台,结交到爱国爱港的志同道合者,才有更多机会发挥个人专长,贡献应尽力量。
纽带
“是香港人,更是北京人”
在京工作生活29年,市政协委员洪明基能说一口流利“港普”。
“我是香港人,更是北京人。京华大地培育我、成就了我。”洪明基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北京,在这里从莽撞少年,成长为青年企业家,还成为了市政协委员。
疫情之下,洪明基经营的餐饮企业受到营收减少等冲击。
裁员、关店,还是坚守?始终牢记委员身份,他没有退却,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保民生保供应,尽力守护每一位员工和他们的家庭。
探索社区新零售和线上直播,持续推出外送服务优惠产品……洪明基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疫情下的创收增收之路,也鼓励和支持同行业者坚守,并通过市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复工复产。“北京为我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我亦有责任为北京发展出力。”洪明基说。
将北京视作第二故乡的还有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邵信明。2016年,他受委派来京就职,出任京港地铁总经理,致力于借鉴香港及国际经验打造有温度的首都地铁乘车环境。
4号线、14号线、16号线、17号线……一条条由京港地铁运营的交通“动脉”从规划变为现实,邵信明履职政协“做国家理念宣传者、北京建设参与者、京港合作推动者”的承诺也一一兑现。
“政协这一有效政治制度,给了爱国爱港人士参政议政、发挥专业的平台,我将再接再厉、履行职责,为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京港合作贡献更大力量。”展望新的25年,邵信明许下新愿景。
不仅发挥龙头带动和桥梁作用,在投资兴业、经贸往来、双向开放等方面促进机遇共享,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始终关注着北京各项事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为北京献计出力。
“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履行职责要用心用情用功,才能有实效。”市政协委员黄永光每年在北京的时间有限,但无论身处何方都心系北京。他先后提交逾20个提案,其中,《关于进一步推进京港两地青年交流的提案》由市政协主席重点督促落实,促成了京港青年交流基金的筹备设立;在《关于厨余垃圾回收处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提案》中,他分享了在香港从事物业管理的经验,提案建议得到市政府高效推进。
市政协常委闵丽华对大兴国际机场进出旅客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深入调研,提出发挥临空特色、打好会展“经济牌”的建议,助推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林霭欣结合会计师工作经验和观察,提出《关于提高北京高端会计师人数及质素的提案》,受到北京市财政局重视。
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履职成效显著。市政协港澳委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发挥位置超脱、联通世界的优势,积极参与重点课题调研,提出大量前瞻性、具有国际视野的意见建议;积极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讲好冬奥故事,助力营造良好海外舆论环境。五年来,累计提案365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00余篇,许多提案建言都在党委政府工作中得到吸收采纳。
未来
不断壮大爱国爱港爱澳青年力量
青少年是未来港澳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和港澳未来的栋梁。
在履职实践中,梁宏正、杨政龙、吴志龙、张雅丽、刘国勋、郭基泓、何敬丰、贺建东、颜奕真、陈晓锋等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中的年轻一代,注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鼓励并带领港澳台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90后”市政协委员贺建东,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港澳年轻人在国家发展中寻求机遇。去年,他成立的澳门科技总会主办了第一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吸引了300余家参展企业、超20000名专业观众参与,为行业内知名企业提供了在澳门推进服务的平台,也为年轻人成长提供了更多机遇。
履职过程中,洪明基特别关注香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他的支持下,在京读书的香港学生自发成立“北京港生联谊会”。联谊会通过举办香港学生迎新营活动、高校香港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在京港生融入北京生活。
在促进香港与内地青少年交流方面,市政协常委杜家驹发挥联络社团的优势,通过组织香港青少年参与京港轮流举办的青少年创科比赛等,让京港中学生成为好朋友。
市政协常委赵勇经营企业旗下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横琴分馆,已成为港澳青少年参观传统艺术展览、加深对祖国文化认识和理解的教育基地。“希望这座博物馆能为港澳同胞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窗口。”赵勇说。
着眼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在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积极参与下,市政协构建起京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的工作网络,系列特色活动越办越红火。
——线下活动享誉港澳。“港澳青年学生北京社会实践活动”“港澳青少年国情体验营”“科技创新交流营”“中华文化体验营”等线下交流品牌,已经形成规范、建立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对外传播力。“走进人民政协,认识协商民主”成为北京市开展在京港澳台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品牌。
——克服疫情影响,创新举措让京港澳青少年交流不断档。市政协搭建起“港澳青少年国情教育空中课堂”,联通港澳青年社团、走进香港中小学校园。当前,正在推动“京港澳青少年互联社”成立工作,完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政协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工作体系建设。
让爱国爱港爱澳传统薪火相传,积极团结引导港澳青少年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责任在肩。
“适逢新一届特区政府履职,是推动广大香港青年发展的重要时机。”市政协常委卢德华说。
“举办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与青年人进行有效沟通。”市政协委员梁宏正邀请香港学生通过担任志愿者等方式,参与国家主办的国际性、权威性论坛,帮助香港青年了解国情。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未有穷期。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港澳委员和工作顾问继续投身到港澳地区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来,发挥自身优势,为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