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9 来源:新京报
奥运场馆因其体量大、功能有限、维护成本高昂,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索轶军建议,挖掘竞赛场馆的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对公众有偿但低价开放使用。
有国际奥委会专家认为,奥运会是一次“7+17+20”的挑战,不仅有7年的艰难筹备、17天的赛事交付,还面临着如何再为社会作出20年贡献的挑战。 “有研究表明,场馆设施的运营费一般是建设费的两倍左右。”索轶军说,为此需要学习借鉴往届奥运会的经验。
他说,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一大特点是部分利用了2008年夏奥会遗产,很多场馆都是改造而成,因而节约了大量建设成本,比如“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但因为场馆设施的运营费远远高于建设费,所以仍要千方百计降低运营费用、提高运行效益。
他建议,将场馆运行保障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一体运行,统筹保障,可以大大降低场馆运维费用,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节能节水新技术。还可运用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减少场馆运维人员数量,降低人力成本开支。
“场馆的功能越多,其利用率就越高。”他建议,挖掘竞赛场馆的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对公众有偿但低价开放使用。另外,场馆可以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有意识地将场馆作为文化符号、景点景区来打造。同时要注重发挥场馆的无形价值和社会效益,比如作为党建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奥运精神、中国文化的展示窗口等。
“还可以探索有效的运营机制,比如考虑在城区(朝阳、海淀、石景山)和延庆各成立一个奥运场馆开发利用主体,一体推进冬奥遗产开发利用,进行公司化运营、产品化营销、差异化推广、链条式配套,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索轶军也提到,相比于奥运竞赛场馆赛后利用,奥运村由于其可以转化为住宅,实现商品化销售或转为他用(如学生宿舍),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比较容易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这方面可以借鉴赫尔辛基、亚特兰大、悉尼奥运会的成功经验。
但具体到延庆来看,冬奥村的位置远离主城区,同时受限于地区人口规模、消费能力等,即使冬奥村可以转为商品住宅,其成本回收也必然有一个较长周期。所以目前规划设计延庆冬奥村将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一部分,赛后主要承担休闲度假酒店功能。为提高其吸引力和聚集效应,建议进一步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比如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游乐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