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8 来源:北京日报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3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位政协委员走上主席台进行大会发言。
从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到科技创新、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一个半小时的发言中,委员们的话题聚焦国家发展和民生民情方方面面,心系民生大计,充满家国情怀。
始终不忘合作初心
做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到国泰民安、山河锦绣,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取得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第一位发言,回首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刘家强表示,国家危亡之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民族复兴路上,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各民主党派始终不忘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初心,始终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今后也将继续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协助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刘家强说,我们要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着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不断探索新发展阶段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新领域、新思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好攒下的家底
“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从我国制造业与全球差距谈起,他说,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苗圩建议,应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抓紧抓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保护我国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保护好几十年来攒下的家底。
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助力国家生物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讲述了团队的新冠疫苗研发成就,她说,我们把全世界新冠疫苗第一针打在武汉,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71个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中取得可喜结果,离不开长期坚持自主创新。
“落实健康中国目标,生物科技创新方面还有短板。”陈薇建议,建立国家重大安全科技攻关“白名单”制度,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在生命健康、生物安全等重大前沿领域系统性地谋划重大项目,建立核心技术团队“白名单”,国家长期稳定投入。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紧扣国家生物安全防御重大需求,梳理“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开展跨军地、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助力国家生物安全。
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让党中央全国人民放心
耕地的数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说,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7连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改变。
“目前,全国黑土区年产粮食3300亿斤,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黑土地生态良好、土质肥沃,但也面临着土层变薄等问题。”黄建盛用耕地中的“大熊猫”来比喻黑土地,建议把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耕地质量科学创新,并将培肥地力作为奖补的重要指标,保护黑土,永续利用。
“黑龙江省有耕地2亿多亩,年产粮食1500亿斤以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责无旁贷。”黄建盛表示,我们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确保粮食产得出、调得动,供得上、保得住,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摆脱贫困的奇迹
发生在我的家乡
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和全国一道共同成长、繁荣富强。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韦震玲分享了家乡脱贫圆梦的故事。
韦震玲家乡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村寨。她说,小时候,家乡偏僻闭塞,进城得翻过一座座大山;家乡缺水,只能种植玉米和黄豆;环境恶劣,限制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曾经以为,家乡永远也无法与外界相连了,除非奇迹发生。”
然而,奇迹真发生了。毛南族,这个占全国人口不足万分之一的小小民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共中央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进驻了村寨,把脱贫措施落实在山乡。如今,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乡村振兴更加美好的明天,还有太多工作要做。”她表示,要坚定信心决心,埋头苦干实干,坚持不懈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