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各区政协

校园唱响雅音新声——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昆曲进校园”记

时间:2019-05-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一唱一念、一作一打、一曲一剧,为迎接建校65周年,日前,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一台以昆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遗传承项目展示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彩排,5月31日,演出正式举行。稚嫩的面庞下,孩子们清丽婉转的唱腔、有模有样的招式,将昆曲的神韵展现得惟妙惟肖。

  当昆曲走进校园

  “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堆花》,在太平路小学“九畹幽兰”昆曲社团小朋友稚嫩的童声中拉开,婉转的唱腔,飘逸的舞姿,传递着昆曲的神韵。

  在这群花神里,大花神江梓欣格外气定神闲,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满满的自信。饰演大花神的她今年上四年级,从二年级开始学昆曲的她,如今已经第3次站在舞台上出演大花神。

  “我觉得昆曲特别美,唱腔美、舞姿也美,我唱昆曲的时候,觉得自己也特别美。”胡旭涵微笑着告诉记者,因为在演出时听到现场伴奏,她还发现并爱上了二胡,如今,她学习二胡也有两年了。

  同是武旦戏,与《堆花》的载歌载舞不同,《雷峰塔》之《金山寺水斗》则呈现了一出青白蛇与法海斗法的紧张场面。孩子们挥动银枪,扔出手,打快枪,让人不由得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白蛇的扮演者刘思一今年五年级,学习昆曲也已近3年了,这出《金山寺水斗》她也演过多次,只是角色并不相同。“我演过主角白蛇,也演过配角一只小青蛙,无论是主角配角,我都很喜欢。”刘思一说,“演主角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努力表现,不能浪费这个角色;演配角的时候,我也告诉自己要努力表现,因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演员要互相配合。主角与配角同样重要。”

  虽然也有过多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但青蛇的扮演者胡旭涵最难忘的还是2017年11月那一场。当时,中美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在故宫畅音阁共同欣赏中国戏曲表演,其中,节目《梨园春苗》中有7位小演员来自太平路小学,胡旭涵就是其中之一。“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参加那次演出,我觉得非常骄傲。”胡旭涵说。

  昆曲点亮校园

  不仅有武旦,整台演出还涵盖了闺门旦、花旦、武生、老生、小生等多个昆曲行当。不仅有传统昆曲节目,更有现代创新戏、孩子们自己的戏。

  用昆曲演绎的《一米田园》,就是一出孩子们自己的现代昆曲戏。讲述了一个叫豆豆的孩子,没有朋友,只有一米田园的植物听他诉说。在老师的关爱下,豆豆找到自信,发挥特长,从一颗蔫豆豆变身阳光豆豆。毕业前,豆豆来到一米田园告别和他说话的植物朋友,并把一颗以老师名字命名的树种种在一米田园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校园里,太平路小学确实有一块环境教育的空间———一米田园。我们通过昆曲的表现形式,讲述孩子们身边的故事。一米田园不仅仅是块试验田,更是教育的沃土,老师的关爱、引领、陪伴与懂得只为等待那一颗颗自然成熟的果实。希望昆曲真正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太平路小学教学副主任杨璇告诉记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眼前这台昆曲节目背后,是太平路小学参加北京市教委“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以下简称“高参小”),开展昆曲进校园近3年的一次成果展示。

  2016年3月,在高参小项目的指导下,太平路小学与北方昆曲剧院(以下简称“北昆”)合作,把昆曲纳入课表,并成立了名为九畹幽兰的昆曲课程,力求探索普及与特色兼顾,学科与昆曲糅融的教育,教学于一体的育人模式。在高参小项目的支持下,一批批由专业的昆曲演员组成的教师队伍走进昆曲课堂,口传心授,传艺铸魂。如今,学校昆曲社团有学员100余人,分设闺门旦、花旦、武生、老生、小生等多个行当。

  当项目刚落地时,并不了解昆曲的杨璇其实是心里打鼓的。起初,她认为昆曲剧目多演绎才子佳人的故事。“孩子们能听懂吗?会感兴趣吗?昆曲到底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呢?”后来,她发现,昆曲中不仅有美,更包含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昆曲经典剧目中不乏表现家国情怀、彰显英雄本色的好戏。

  随着对昆曲了解的深入,学校的昆曲教学也不断拓展。杨璇介绍说,除了“九畹幽兰”昆曲社团,学校正在致力编写校本教材。目前学校以昆曲为载体,以课程为依托,在传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学科中植入昆曲元素,拓展昆曲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与语文教学结合,以课文为线索,请国家一级编剧王若皓亲自执笔,创作原创小昆剧《中国最强音》。美术教学中,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以点绘的形式创作昆曲人物;英语课,引导孩子们用英语介绍昆曲,向来校交流的外国校长们讲述中国故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昆曲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当真正将昆曲融入学校教学,她惊奇地发现,昆曲也成为了点亮校园的一盏明灯。”

  整台节目,正是昆曲点亮校园的生动演绎。杨璇说,此次演出不是一个单纯的昆曲汇演,而是以昆曲为载体,融入太平路小学“让生命和谐生长”的办学理念及学校教学特色、育人目标的一种尝试。希望在喧嚣的世界里,在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让孩子们慢下来、静下来,享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未来,他们未必成为昆曲演员,但他们会欣赏昆曲,会把昆曲传承下去。

  昆曲种子的力量

  对于这场昆曲专场演出,北方昆曲剧院小生组教师张贝勒充满期待。“希望孩子们演出韵味,更希望他们享受昆曲舞台。”

  张贝勒从小学习昆曲,两年前开始到太平路小学从事昆曲教学,这是他首次参与教学工作。“我会更重视孩子性情培养,比如吃苦精神、耐心和平常心等。”这也正是他多年学习昆曲最受益的地方。

  除了社团教学,张贝勒还负责校本教材同场曲的教学。“同场曲相当于昆曲里的合唱,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昆曲教学里,艺术之外,还会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张贝勒说,很多孩子对昆曲非常感兴趣,有些孩子训练特别刻苦,这让北昆的老师们更加以身作则,做好昆曲校园传承工作。

  与张贝勒一样,参与太平路小学昆曲教学的北昆老师有40余位,他们都是活跃在昆曲舞台中的演员。有时候,结束学校的教学工作后,他们又匆匆赶往剧场参加演出。

  老师们通过付出,为孩子们播下的种子,首先在家庭里生根发芽。“孩子学习昆曲以来,我感到对培养孩子的气质、传统文化素养和吃苦精神非常有帮助。”胡旭涵妈妈说,那次故宫演出,孩子连续四周彩排,非常辛苦,但一直坚持排练,是昆曲锻炼了孩子坚毅的品质。

  “因为孩子学习昆曲,我们才走进剧院,这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迷上了。”社团成员张诗悦的爸爸说,北昆为学校提供了多次观戏机会,学校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剧场欣赏。“在陪同孩子欣赏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入了迷。”

  后来,在学校的倡议下,诗悦爸爸还主动走进课堂,与孩子一起学习昆曲。“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动作,练起来可不简单。”学习昆曲之后,他更懂得了昆曲欣赏。“懂得欣赏之后,就越发喜欢昆曲了。现在,昆曲成为了我们家共同的爱好。”

  今年五一假期,昆曲社团成员张珊珊的父母特地带着她去了昆曲的发源地———江苏昆山。他们一起参观昆曲博物馆,听地道的昆曲演出,深入感知昆曲文化。“孩子特别喜欢昆曲,学习昆曲之后,人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经常在家里情不自禁地哼唱。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当一名昆曲老师。”珊珊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