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首页 > 提案建言 > 市政协委员

北京市政协委员吴宜夏:构建高品质交通道路绿网体系

吴宜夏

时间:2025-04-24   来源:北京观察

  北京现有5300余条道路,行道树近200万株,已经初步形成“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城市生态骨架和景观基底,尤其是环路及主要联络线各类月季所形成的长达300公里的“月季项链”更已经成为首都路侧一道令人惊艳的美丽风景。
  但对照“三化”要求,首都交通道路绿网的整体“绿量”有余而“彩度”不足、尺度宏大而精细不足、共性居多而个性偏少、春夏出彩而秋冬单调等问题。
  建议规划引领,精准施策,构建首都彩化道路骨架,塑造具有大国风度、首都风情和京味京韵的整体风格。立足于北京城市“空间格局、文化底蕴、生态基础、百姓需求与首都美学意向”,开展整体谋篇布局与总体规划。按照国际交往性通道、旅游性通道、生活性通道等不同定位、标准和风貌要求,按照视线关系加以精细化设计,在车行、人行视角下对景观进行系统整合,打造最美车视线、最美人行路、最美天际线、最美主干树等特色视觉体验。聚焦21条通往中心城区的重要放射性道路、10条进出京重要放射性铁路,重点在灌木层、地被层空间、垂直跨越性空间挖潜增彩。
  百姓参与,专家引导,提炼出首都人民喜闻乐见的园林元素。在道路“三化”过程中依据不同区域道路的文化与功能定位制定不同植物配置清单与景观元素主题,街街有主题,路路有特色,讲好北京城市街道生态与人文故事。结合专家的科学解读和政府的有序引导,在绿化中体现最受市民欢迎和最期待看到的品种,推动首都绿化在人文与美学层面建立社会各界最大程度的共识。结合圆柏、毛白杨等致敏性较高树种的逐步更换,打造海棠路、玉兰路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园回家路。多数骨干树种已较为成熟的道路,从灌木和地被入手,丰富层次和色彩。
  打造道路绿化的“第五立面”,桥梁作为重点空间,推进桥上“空中花廊”桥下“微花园”建设。对立交桥下空间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治,建议以二、三、四、五环等重要联络线上的300座桥体为重点,充分利用立体桥梁的桥柱、栏杆等构建,在桥上和桥体通过立体花坛、垂直绿化、花箱花墙、花球花柱等多种形式尝试“空中花廊”立交花桥,打造桥下“微花园”“微休闲”“彩停车”,将“桥下灰空间”转化为“彩色活力点”。创新桥梁绿化养护技术,如自动微喷灌和滴灌系统,定期监测和评估绿化植物的生长状况,建立控花技术,精准调控花期,实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精细化治理,健全交通道路绿网的“规划-建设-维护”一体化运行机制。道路景观要素的权属分散,“三化”涉及交通、农业、水利、市政、园林等多个部门,落地和管护复杂,建议利用《北京绿化条例》修订契机,明确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和各部门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提高交通主干道投资建设和管养标准。系统性破解首都交通绿化“碎片化、短效化”难题,推动绿网体系从“增量建设”向“提质运营”转型,为超大城市花园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北京方案。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  秦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