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首页 > 提案建言 > 人民团体、市政协专委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提案

时间:2010-03-12   来源:

  提出团体:人民团体、市政协专委会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提案
  一、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最佳切入点。近年来,京津冀物流合作取得较大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由于京津冀行政区划观念过强、“分灶吃饭“财税体制局限和产业互补性较差等原因,使得区域物流合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合作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尚有一定差距。
  (一)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从货运量来看,与长三角地区有较大差距,京津冀区域2006年的货运量只相当于长三角区域2001年的水平。从增长速度上看,京津冀年均增长速度为5.9%,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9.7%和9.3%尚有一定差距。从人均物流增加值来看,京津冀2007年物流发展水平与长三角2004年水平相当,而与珠三角水平则差距很大。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限制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由于自然、历史和政策等原因,京津冀三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断层。从2007年三地综合经济实力来看,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56044元、47972元,而河北仅为19967元,三地之比为2.8:2.4:1。北京、天津对河北的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空吸现象“,使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天津集聚。
  (三)社会物流需求不足
  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非国有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企业中,大多追求并采用“大而全“、高度纵向集成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一般都自建物流体系并独立承担流通运营业务,物流业务外包主动性不强,使得区域间的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限制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合作。
  (四)物流专业化程度较低
  以北京市为例,近两年的社会物流总额一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物流增加值却远低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这说明专业化物流发展缓慢,物流外包局限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单一物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需求的聚集和释放。
  (五)物流资源规划和运营需进一步协调
  1、规划建设协调和衔接不足
  由于京津冀区域尚未建立区域间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众多经济和社会资源只能以边界为限进行配置。行政边界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成为经济主体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一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京津冀区域协调不足的情况较为突出。
  2、运营管理协调不足
  以港口为例,京津冀地区有实力而且主营业务发生重叠的有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这四大港口,由于四大港口的经济腹地存在交叉,又受行政区域割裂的影响,四大港口竞争愈演愈烈,“同质化“竞争正在演进之中,尤其是对煤炭的竞争,这样可能会导致区域内的资源浪费与内耗加剧。
  (六)合作政策相对滞后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意识相对淡薄,在政策制定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二、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建议
  (一)合作基础--物流资源布局与运营一体化
  1、加快城际铁路建设
  加强京津冀城市间铁路衔接,实行客货分离,提高铁路运能,更加紧密地衔接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促进京津冀三地间物资自由流动。
  2、推动沿海港口互通
  建议修建环渤海沿海高速路系统,紧密连接沿海各个港口,促进港口资源共享;加快规划建设京津冀之间的高速公路,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为区域交流合作和产业发展提供快捷的物流通道。
  3、加强港口互补合作
  落实国家制定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加强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等港口的协作和分工,减轻港口业务“同质化“程度,发挥各个港口的比较优势,实现港口协调发展,提高三地港口的整体竞争力。
  (二)合作保障--政策机制协调与对接一体化
  1、推动物流政策一体化
  京津冀三地宜协商制订利益共享、共赢发展的区域物流政策,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2、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
  建议建立以“地方主导、协会推动、企业参与“的京津冀区域物流多层次合作机制。
  (三)合作支撑--物流市场准入与监管一体化
  1、推动物流市场与企业互认
  在市场层面上,建议制定支持京津冀三地物流企业进入对方物流服务领域,享受平等待遇的具体措施;在企业层面上,企业间建立物流企业诚信协调机制,实现物流企业诚信守法等级评估互认制,为物流企业间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奠定基础。
  2、打造区域“大通关”与“绿色通道”
  加快落实区域“大通关“政策,形成联网申报、核查和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对信誉好的企业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
  建立绿色通道,可采取“通关一卡通“形式,对京津冀区域间应急物资、鲜活农产品、以及信誉好的物流企业的集装箱运输发放京津冀“通关一卡通“,减少检查程序,优先检查、优先放行;改革区域内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实行区域内一费制,减少收费站卡。
  (四)合作源泉--公共信息共享与交换一体化
  充分发挥“天津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的优势和作用,最大程度上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加快与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产业基地的信息平台对接,实现海、陆、空物流信息共享,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在滨海新区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加速的新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以区域物流合作为突破口,实现共同效益,而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仅靠单一地区力量难以完成,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的联合推动。
  三、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工作建议
  (一)北京市率先倡导和推动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合作
  从既有经济规模和物流基础上看,北京市处于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的龙头地位,建议北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率先倡导和推动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合作。
  (二)大力建设区域物流运作与管理中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形态。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造业基地正向天津滨海汇集,而北京正在成为北方最大的贸易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市总部经济形态特征明显。建议北京大力构建京津冀区域物流运作与管理中心,打造区域物流总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形态。
  (三)进一步完善特大型都市的一体化物流系统
  1、推进北京市生活、消费物流设施的布局优化和服务能力建设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其生活和消费物资种类繁多、外购量大、对周边区域供应依赖性强,加强服务于特大型城市生活和消费的商贸物流中心等设施的布局优化和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周边供应市场在采购、物流方面的协调和联动,进一步完善区域一体化物流体系,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
  2、加强北京市物流市场景气监控体系建设,推进区域物流管理信息共享
  北京市物流市场运行状况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显著,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物流市场运行监控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北京市物流市场景气指数系统和物流信息发布机制,推进北京物流市场景气信息和其他省市的共享和交互应用。
  (四)加快培育服务区域物流的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
  进一步引导北京市物流服务外包,规范物流市场秩序,研究金融危机下的物流企业扶持政策,形成物流企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北京市物流的“官、产、学、协”联合,大力培育和壮大北京市物流企业主体,提升其服务京津冀区域物流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