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安宁疗护体系建设,助推首都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5-01-12    来源:台盟北京市委员会

字号:        
  问题及分析:
  安宁疗护的含义是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同时为家属提供支持、降低哀伤。北京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启动安宁疗护试点的城市,现已初步建立以居家和社区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综合连续、机构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然而调研中发现,我市安宁疗护在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上还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安宁疗护理念推广和生命观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社会认知度较低,不少患者及其家属甚至对安宁疗护存在误解,认为这是“放弃治疗”的表现,不愿意选择这种服务。生命观教育普及还不到位,许多人对死亡话题感到恐惧或回避,影响了安宁疗护理念的推广。二是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临终决策、镇静药物使用等缺乏清晰的法律依据,安宁疗护服务标准、收费模式等需要规范和细化,绩效评价体系有待调整。三是安宁疗护服务供给仍显不足。现有安宁疗护病房数量和床位数尚不能满足需求,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覆盖面也较有限。四是安宁疗护学科建设未跟上,专业人才仍匮乏。
  建议:
  一、加强安宁疗护理念推广,开展好生命观教育
  一是动员医疗机构、社会专业组织等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及其家属广泛宣传安宁疗护理念,提升社会对安宁疗护的知晓度和支持度。二是加强学校乃至全社会的生命观教育。在各学段各类学校增设生命观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度接触并理解生命的宝贵与有限性。利用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介,教育引导公众正视生死问题。
  二、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探索制定地方性安宁疗护法规,为终末期病患或老年人拥有对自身生命的最终决策权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制定医疗机构和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标准规范,畅通特殊用药渠道,完善安宁疗护服务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三是完善资金、医保等配套政策与制度,为安宁病房改扩建、绩效激励、人才招募等强化支撑。明确精神心理评估及干预、医务社工服务等必要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并将这些必要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推动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自主收费,可采用按床或按日打包收费方式。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患者离世质量”作为重要绩效指标纳入安宁疗护机构和科室的整体考核,剔除床位周转率、低风险死亡率等考核指标。
  三、强化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探索“互联网+安宁疗护”等新业态
  一是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通过设立家庭病床、巡诊等多种方式,为诊断明确、症状轻且稳定的安宁疗护患者提供机构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二是开展安宁疗护互联网诊疗、在线随诊以及推广使用智慧医疗设备等,提高安宁疗护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形成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互联网+安宁疗护”等多种模式,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四、加强安宁疗护学科建设,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医学院校和职业学校应积极关注国际安宁疗护发展前沿,与医疗机构联动开展安宁学科建设,合作开发安宁疗护医务社工教材、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本土化、专业化安宁疗护医务社工教育体系和专业训练,培养符合实务需求的医务社工人才。二是加大对安宁疗护从业人员(包括医学、护理、药学、心理、营养、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士及志愿者)等培养力度,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探索从业者多元化职称晋升和绩效激励机制,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增加引导性绩效奖励,以激励更多专业人员从事安宁疗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