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2 来源:2021年07期
十三陵水库位于明十三陵陵域内,由于地形是盆地,历史上每遇夏季暴雨山洪暴发,雨季未到则严重缺水。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昌平十三陵地区后,提出建设水库构想。同年夏天,北京市委开始规划和设想在十三陵修建水库。12月26日,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制定。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方案;12日,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21日,水库工程在凛凛寒风中正式开工。
水库建成时间限定在当年 6月 30 日,跟北京市每年的汛期有很大关系。昌平的主汛期是7月15日到8月15日。如果在汛期施工,对施工安全和质量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把工期定在6月底,即7月1日之前完工。
全部工程开始即打破常规,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开工之初,第一批8000多名昌平民工和各路义务劳动大军,背着行李,自带伙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3月由民工8000多人增至3万人施工。4月,水利电力部和北京市委决定再次增加施工力量,动员全市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参加义务劳动,施工劳动力增至5万人。当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亲自到工地视察后提出,动员驻京部队和院校力量支持水库建设。5月8日北京市委批准水库党委由市委直接领导,指挥部按部队形式组织,从此施工人数猛增至10万。前后修建水库大军共40万人,其中有解放军驻京部队官兵11.5万人,国家机关干部8.6万人,技术工人2400余人,昌平和其他区县农民2.2万人,商业工作者1.4万人,中等以上学校师生10.1万人。5月23日,当施工进入最紧张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率领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全体人员在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等陪同下到水库参加劳动,极大地鼓舞了水库建设者。当日上坝土方5.1万立方米,创施工以来最高纪录。参加劳动后中央领导人还为水库题名、题词。6月15日,由周恩来总理挥旗带队,李富春副总理,习仲勋秘书长,罗瑞卿、王震、叶季壮、史良、许德珩、沙千里等部长和李葆华、潘振亚等60多位副部长和司、局长等300多人入驻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们吃住一起,参与劳动。
在十三陵水库建设中,人民解放军担负着复杂繁重的组织指挥工作和最艰巨困难的工程任务,以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一直站在战斗的最前列,成为整个队伍的骨干和主力。农民队伍不分受益区与非受益区,都是自带伙食,义务支援水库建设,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工业、商业职工热烈响应国家号召,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劳动,积极投身水库建设。国家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参加了义务劳动,特别是毛主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以及其他国家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水库建设者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不但对于工地上的广大劳动群众是极大的鼓舞,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国家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永远是劳动群众中的一员,永远和群众同呼吸、共甘苦。无数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在工地上出现。“钢铁”“卫星”等突击队,“五老组”“十八勇士”等先进单位共有2872个,各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共有20409名。
6月30日大坝建成。主体工程总用工870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23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986万元,库区内原有东山口、瓜园、裕陵园、工部厂、龙母庄等5个自然村,350户,1700人,迁入水库上游新建的南、北新村定居。7月1日,举行竣工典礼,陈毅副总理为水库落成剪彩。
7月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普降大雨,昌平区降雨量达240毫米。十三陵水库上游,山洪奔腾叫啸,白浪滔天,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可是巍然耸立的水库大坝拦住了洪水去路,洪患不再肆逞,相反却成了“江南风物眼前是,琼岛芳亭系钓船”(郭沫若《七一参加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书怀》)的优美景区。
7月15日,为进一步做好水库的美化和管理工作,“十三陵水库管理处”成立,接管所有工作,现隶属于北京市水务局,正处级单位。至此,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宣布撤消。
1958年,为纪念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壮举,在大坝东端山腰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顶雕塑四位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塑像高7.35米。碑体的立面用大理石镶嵌,碑的上半部四个立面分别镌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958年5月25日来水库劳动时给水库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十三陵水库”,刘少奇的题词是“劳动万岁”,周恩来的题词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朱德的题词是“移山造海,众志成城”。碑的下方镌刻有郭沫若为十三陵水库而写的颂词。
十三陵水库是新中国水利建设重要标志。十三陵水库的兴建,不仅反映了人民在兴修水利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全北京市乃至全国治山治水兴修水利的高潮。各级政府把改造山河、以水利为命脉的农田基本建设写进了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陵水库是新中国民族精神时代象征。当年的劳动场面已成为历史,但建设十三陵水库改天换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永远存世间,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
作者系昌平区政协文史组委员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