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6 > 视点 Focus

深挖胡同文化 留住城市记忆

王 涛

时间:2021-06-17   来源:2021年06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市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就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新总规也对发展街巷文化作出部署,要求“保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发展街巷文化。”

  老话讲,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青砖灰瓦,也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是京城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衍化的重要舞台。

  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甚至传奇般的经历。如东城区豆腐池胡同中的杨昌济故居,是1918年杨昌济(怀忠)教授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来京的住所,也是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在北京的第一个居所。再如西城的百花深处胡同,明代是个花园,因百花盛开而得名,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北京通俗音乐最早的录音棚所在地,见证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与创新的百花齐放。

  近年来,很多胡同通过微改善,提升了休闲空间,展示出了老北京味。如史家胡同博物馆通过集中展示胡同的历史沿革、历史建筑、历史人物等,形象地反映出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但此类精品胡同的带动效应尚有局限,不少胡同虽有挂牌介绍,内容却非常简单,很难唤起游人或行人的兴趣;还有的胡同虽在旅游旺季游人如织,但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多元展示,提升胡同历史的文化价值。北京的胡同文化,本身就是各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和过程,集自然、人文资源于一体。胡同更新改造的不仅是建筑空间的修补重建,更是它存在过的痕迹的保护,是历史记忆的重塑和文化的重新呈现。所以,深挖胡同背后的历史,增加专门性文字介绍,设置二维码,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胡同挂牌内容。让胡同和每个有故事的建筑都可以阅读。

  二要拓展渠道,丰富胡同文化的宣传内涵。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除了建筑、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外,还应有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民俗、考古历史等方面的人员参与。选择适宜的切入点,通过影视作品、游戏产品、视频及文学创作、图片展等多种形式衍生产品的开发,更加鲜活、生动地宣传胡同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以文化为胡同发展赋能,展示城市的发展、文化的积淀。

  三要规范设计,留住胡同文化的传统根基。北京近几年坚持不懈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让越来越多胡同成为美丽风景线。但同时也能看到,有的胡同整治后变得千篇一律;有的成了南方街巷的风格;有的将传统的室内装饰手法用于外檐或大门装饰等,削弱了胡同的特色,也少了些许的京味儿。2019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旨在规范和引导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行为。措施落地,有待强化机制保障,通过制定设计、修缮方案的专业评审标准,准确把握传统风貌,打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空间。真正让文化延续传承,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四要强化普法,提升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涵盖本市全部行政区域,主要包括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明确了对于历史建筑、传统胡同、革命史迹等11项保护对象,应保尽保,不遗不漏。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单位实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并实行保护责任人制度,将名城保护确定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加凸显《条例》普及之意义。

  因此,应结合胡同文化历史的介绍与宣传,加强对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宣传解读,包括如何做到胡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什么是保护责任人制度、怎样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等。引导百姓逐步加深对《条例》的理解,普及保护知识,增强保护意识,进而通过有效调动包括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胡同治理,加强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共同巩固整治成果,让北京的胡同留住传统的烟火气,又不失现代生活的便利。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雍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