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11 > 走笔 Essay

最勇敢的心 最可爱的人

张荣华

时间:2020-11-18   来源:2020年11期

  十月的北京,秋意弥漫,天高云淡,是最为弥足珍贵的时节,我们登门将承载着无上荣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交至北京市政协机关离休干部蔡振华、退休干部朱泽芬、刘一孟的手中,并追随三位老同志的记忆脚步,将时光倒流七十年,一起回首那段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铭刻那页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

  战地密语,写人生芳华

  久居北地并未改变朱泽芬那口软糯的南音,她永远一副低声细语、浅笑盈盈的温柔模样。很难想象当年就是这样一个二八芳华的川妹子,高唱着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抗美援朝战场。作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的一名译电员,她用稚嫩的肩膀承载起军令下达和军情上报的重任,“守口如瓶”“与密码共存亡”“必要时牺牲自己也要守护住党和国家的机密”,成为她用生命坚守的战地信仰。

  当时部队驻扎在谷山郡上村洞的一条小山沟里,工作、生活都在防空洞。防空洞是自己挖的,一般选在山脚或山腰处便于隐蔽的地方,要把洞口伪装得和背后的山体一致。她说:“春天漫山的绿色,要及时更换伪装树,不能让发黄枯萎的树还立在洞口。晚上实行灯火管制,要用双层黑布把洞口遮挡得严严实实。”这些都是为了不让敌机发现目标。然而入朝不久,兵团机关还是遭到了袭击。那天阳光很好,她在防空洞附近一个平坡上整理材料,偶尔抬头望去,远处几个朝鲜老乡在田间耕作,一派平和安详的景象,仿佛有片刻忘记了自己此时已身处战场……突然引擎轰鸣,眼望见敌机挟着阵阵火光,朝山沟疯狂俯冲而来,她急忙跑进了防空洞,只听得洞外不停歇地响起炮弹尖锐的呼啸和机枪凶猛的扫射声……这次空袭,牺牲1人、负伤2人,朱泽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前一秒还生龙活虎的战友,猝然倒在敌人的枪弹下,令她久久无法释怀,她说“我告诉自己,要把所有悲愤都化作射向敌人的利箭,还回去!”言语铿锵、神色坚毅,那一刻我相信眼前这位老人,从妙龄到耄耋,被岁月打磨得愈发内敛平和的外表下,始终熠熠闪耀着一颗英雄儿女最勇敢的心。

  译电工作不分昼夜,随时待命,腿上放一个硬纸板就是办公桌。她仍清晰记得部队领导不厌其烦地字字叮咛:“工作精力必须集中,不能出一点差错”“一字之差,人头滚滚”。在那场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持续鏖战43天,面对敌人空前猛烈的炮火攻击,一次次顽强抵抗,击退进攻,坚守着阵地,这其中就有第三兵团指挥的15军、12军所属部队。在43个日日夜夜里,朱泽芬同样衣不解带、夜以继日地在机要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敢有丝毫懈怠,也不会懈怠!因为前沿阵地的反复争夺,战士们惨烈悲壮的浴血奋战,时时刻刻揪着我们的心呐!”。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打出了军威国威,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向世界展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必胜不屈的决心。

  英雄未远,寄家国永念

  1957年末,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参谋刘一孟,与几名战友在离开桧仓前,相约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扫。陵园位于山坡之上,由一处庙宇旧址改建而成,四周群山环抱、苍翠遍植,包括毛岸英同志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通过大门,拾阶而上,正面便见一座中式碑亭,亭中矗立着郭沫若同志题写“永垂不朽”石碑,碑亭后即是岸英烈士墓地。他们沿山路,经过一层层、一处处的墓地,逐一致敬追思,眼前苍松残雪、如诗如画,耳畔山风呜咽、如泣如诉,仿佛这无垠山川也在为华夏英魂永驻、浩气长存作不朽见证。刘一孟介绍:“朝鲜有多处志愿军陵园,桧仓只是其中一处,因为毛主席的儿子葬于此,所以更广为知晓吧”。谈起这段往事,他讲到当年志愿军总部请示是否将毛岸英遗骨运回祖国安葬时,毛泽东只说了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位父亲选择将无尽悲恸深埋心底,将儿子与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样,留在了他战斗过并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留在了金达莱盛开的春光烂漫里。

  时光荏苒,硝烟和炮声早已散去。每每有人问起那段赴朝作战的往事,一向口齿伶俐、迎来送往游刃有余、已是政协所属三产单位芳园宾馆经理的刘一孟,总是一反常态地谦逊起来,往往寥寥数语,一带而过,然后兀自沉默。1990年10月,时任北京市政协主席白介夫,委派刘一孟负责全国政协来京调研指导的接待工作。他思虑周到、安排妥帖,受到一致赞扬。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开国上将洪学智经白介夫引荐,得知负责此处的经理曾是志愿军战士,忙唤他出来亲切交谈。那天刘一孟的话匣子突然又打开了,聊老部队、老首长、老战友,聊转业后的角色调整和转变……至今谈及这次会面,他仍不无骄傲地说:“作为一名普通士兵,能在几十年后见到当年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之一,备感荣光。”他也一直用行动兑现着当天的承诺:“保持志愿军的优良传统,把抗美援朝精神带到地方上,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好”。

  他说:“很多人没能回来,自己很幸运,不仅活着回来了,还赶上了改革的春风,享受着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和待遇,总感觉为党工作还不够,得到却很多,时常心生愧疚”。也许这就是他并不愿在人前多言的隐衷,对比那些埋骨他乡的烈士,自己越是满身荣耀、誉望所归,越是化不开这悠远浓烈的缕缕哀思,念不尽这浴血前行的同袍厚谊,所谓“大悲无言,大爱无声”吧!

  马兰花开,话幸福流年

  初识蔡振华蔡老时,他就是个活泼好动的老顽童,与想象中严谨沉稳的老干部形象完全不一样。他喜欢高腔大嗓地开唱“打败美帝野心狼”,喜欢抛出些风趣幽默的话题,带动周围人一起开怀大笑,喜欢向大家阐述“做人不能嘴角朝下,要乐观开朗”的养生理论。关于战场上做汽车兵的经历,他也全然一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金刚山车神”架势。他说,那时敌人实行“绞杀战”,美军的飞机多得就像雨后的燕子,猖狂地轰炸着铁路、公路和桥梁,妄图彻底切断志愿军的运输线。但志愿军各部、各兵种协同配合,“敌人炸,我抢修”,硬生生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当时在主要运输干线上,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防空哨”,听见敌机声音立刻鸣枪报警,趁着夜色掩护,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就会马上熄灭灯光,等敌机过去后,再吹哨子或敲弹壳解除警报,这个办法大大减少了我军运输车辆的损失。“美国佬儿还以为我车上装着雷达呢!”讲起这些,蔡老脸上总有小孩子般得意的笑容荡漾开来。

  有一年郊区活动,蔡老见路边的马兰花很是喜欢,饶有兴致地念着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并反复表达着不能带回家中的遗憾。我当这是老爷子的童趣,无意间和家人讲起。谁知父母上了心,不几日就从附近的花圃寻了几株来,让我转送蔡老,并反复嘱咐我“战场上不容易,对老爷子要多几分敬重,来活动时不要只送出办公室,得送出楼门、送出院门,别管多尊敬,人家都受得起”。就这样,用报纸包裹着的一丛丛马兰花辗转几十公里的大巴,生命力惊人地绽放在了蔡老家中,他每次见我,都会开心地说起“那花长势喜人,绿茵茵地铺满了地呢”。我由衷地想,曾经您是守护我们、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如今也值得我们用感恩之心同样守护和温暖您。“马兰花开幸福来”,这花饱含着对您朴素无华的群众情感,饱含着安享和平的几代人对英雄的敬仰爱戴,定会花开不败。几年时间过去了,蔡老年事渐高,精神大不如前,昏昏欲睡的时间明显多了,不知他梦里有没有见到我们送去金灿灿的纪念章,熟睡的脸庞上一定还挂着孩童般质朴的笑意吧……

  老舍先生曾说“北平之秋便是天堂”,是最勇敢的心、最可爱的人始终在身边,我们才得享“人间天堂”,才有今天“九州无事乐耕耘”的美好图景。当抬头望向这片澄澈高远、自由安宁的蓝天之时,我们更需铭记无数英烈的牺牲和奉献,更需韶华不负、奋进有为,告慰他们以海晏河清、盛世景象、终如所愿!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人事联络室老干部处一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