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11 > 学习·读书 Study
时间:2020-11-18 来源:2020年11期
2020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个时候,重读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脱贫致富思想,对于今天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的时代启示。
要富口袋 更要富脑袋
福建宁德是习近平早期开展“脱贫实践”的地方,也是他“扶贫思想”的发源地。
1988至1990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的两年间,围绕“摆脱贫困”这条工作主线,走遍了闽东的各个县,《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他在闽东工作实践、思考的记录。 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行动至上”“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与此同时,习近平还特别重视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述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重要性。
在这篇《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文章中,习近平写道:“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讲,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脱贫致富。”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历来都很重视。1982年,他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就提出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有的同志说等富了以后再抓精神文明,等有了时间再抓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这都是错误的。
在宁德,他提出了“树立精神文明支柱、抓精神文明细胞建设”的号召。他认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 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990年5月,习近平离开宁德,前往福州任职,他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临别赠言中写道:“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这足以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战中,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习近平为什么这么重视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正如福建老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序”中写的:“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细的。”习近平认为,贫困地区要走上富裕的道路,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贫困地区底子薄,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水平低,脱贫致富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困难。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更好地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战胜艰辛和困难,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致富的进程。
必须走“群众路线”
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搞?
项南在《摆脱贫困》“序”中写道:“近平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
习近平认为,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三个特点:“肯花大力气,能够打持久战,善于采取好办法。”他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行动至上”作风和“四下基层”制度,都自始至终贯穿在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上。
习近平把“领导干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他认为:“领导干部不但要当好指挥员,还必须当好战斗员。”“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但要看他们怎样抓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看他们怎样抓精神文明建设。”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广大群众不但要看你在台上讲些什么,还要看你做些什么。不能“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搞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走好“群众路线”。习近平说:“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些人的事情,是全党全国全民的共同事业,必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文明活动,不能是一些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让群众厌烦,而是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近平认为,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带不好一班人。要选好党支部书记,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不能依靠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要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使广大农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当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认为,还要讲究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抓重点带一般,树典型推全面”。只有抓住主流,突出重点,树立典型,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到城乡、落实到基层,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仔细研读《摆脱贫困》这本书发现,习近平同志讲脱贫致富,不是孤立地讲发展经济,而是立足于贫困地区的实际,将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一个地区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地区的人民悲观没有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从哪里来?习近平认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自信心。
在《闽东之光》一文中,习近平写道,“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闽东的锦绣河山,闽东的灿烂文化,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都是闽东的“光彩”。只有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习近平将闽东的闪光之处称为“闽东之光”: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闽东山海交融,风景独特。
如何将闽东的闪光点宣传出去,提高外界对闽东地区投资的信心?习近平经过认真调研后提出几条建议:
一是办一个“畲族文化节”。闽东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40%,占福建全省畲族人口总数的70%。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畲族语言、畲族歌舞、畲族服饰等。他走访几个畲村发现,有些畲族小姑娘不会梳畲族发型,有的连畲语也不会说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来说十分必要。他希望办一个“畲族文化节”,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如畲歌、民俗、民乐、舞蹈、故事等,以丰富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
二是搞一个电视音乐片,展示闽东的闪光点,有风光画面,有歌曲,视听结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赏,让外地、外省市、海外的朋友,了解闽东,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
扶贫必扶志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习近平认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越穷就越愚昧。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在闽东,习近平走了不少村子,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针对闽东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提出闽东办教育要“三舍”,即“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同时他提出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让教育产生实效。
“扶贫必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后来发展成为习近平“脱贫致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后的从政生涯中,习近平一直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治理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摆脱贫困,每个国家都在找寻自己的答案。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有8亿多人脱贫,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减贫的速度和规模都史无前例,这个成就,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论断——“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道:“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摆脱贫困,一直是习近平的价值坚守。
光阴荏苒,30多年过去了。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脱贫致富”实践探索,至今闪耀着理论的光芒,焕发出实践的力量。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光明日报社北京记者站长、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