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9 > 时评 Politics

“监控教育”培养不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熊丙奇

时间:2020-09-18   来源:2020年09期

  前几天,网上爆出“母亲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最近,江苏一家电视台爆出的“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的新闻更是冲上了热搜。在这则报道中,14岁的儿子称父亲安装摄像头侵犯了他的隐私;父亲则称安装摄像头是为了督促儿子学习,并有些恼怒地问儿子“你有多少隐私?”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长认为实属无奈之举,而孩子们则认为这样的沟通方法让他们感到不适。

  首先要给报警的14岁孩子点赞,他比他的父亲更懂得什么是人格和隐私。一些家长认为监控可以解决孩子不自觉的问题,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是漠视孩子隐私与人格尊严的,非但难以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激化亲子矛盾。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父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必须控制自己对孩子的支配欲,坚持人格平等原则对孩子进行监护、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在自己面前没有隐私之说。这是基于人身依附关系来界定亲子关系,持这种观念的家长还不少。其实,父母和未成年孩子的关系,是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关系,监护人要履行监护责任,但也必须尊重未成年孩子的权利。每个个体的人格应是独立的,不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就无法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孩子。即便在短期内家长觉得此举很有效,孩子变得更听话,但是从长期看,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未成年孩子不自觉,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就不完成作业、打游戏、刷短视频,这让家长“很无奈”。他们所想的办法,就是在家里装监控,或者在电脑中装跟踪软件,以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或许忘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撬开自己的书桌,偷看自己的日记,自己会是怎样的反应?

  出现孩子缺乏自觉性、自控力的问题,家长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拿孩子使用手机、IPAD来说,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沉迷手游?是不是禁止使用就可以解决问题?既给孩子使用手机、IPAD,又要避免他们沉迷网络,受不良信息影响,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在孩子使用手机、IPAD时,指导孩子控制时间,教育孩子识别不良信息。经过陪伴、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这样即便离开父母的监督,他们也不会就此失控。

  有家长辩称,用监控镜头监控,也是一种陪伴方式。如果父母是花时间和在家的孩子用视频对话、聊天,那这属于陪伴的一种方式,而如果不经孩子允许,就在家里装监控,偷偷观察孩子的行动,这根本不是陪伴,而是侵犯孩子的隐私。当然,也会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告诉孩子,家里装监控,父母可以随时通过监控看到孩子在家的表现,要在家好好学习。另外只是出于安全考虑安装监控,而不是监控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如果用于监控孩子,那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显然,以不信任为基础构建的亲子关系是很难健康的。

  家长要成为合格的家长,需要懂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对于未成年孩子,我国不少家长的家教方式很简单,甚至粗暴,他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成绩,教育的方式以灌输、说教为主,而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重视孩子的人格、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