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9 > 视点 Focus

文化助力教育 教育繁荣文化

柳贡慧

时间:2020-09-18   来源:2020年09期

  目前,北京市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文化作为教育载体的功能发挥得不够。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不仅是文化产业、文化形态、文化平台的建设,更应该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交融的推进。文化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载体。北京拥有2100多万常住居民,更有超过200万在大、中、小学校接受教育的群体。促进首都文化与产业相融合,要进一步充分考虑教育功能的发挥。

  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相融合不够。每年在北京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约11万人,其中75%为自费学生,随着北京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京学习。这不仅是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但在开展国际教育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资源不足,与企业尤其是文化企业合作不畅,缺乏有效沟通,城市总体国际化程度不高,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不能提供大量留学生需要的如住房、生活消费等必要条件,没有形成规模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

  由此建议,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导向。在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充分体现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体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文化产业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与发挥教育功能,建立文化产业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机制,把文化产业的形态与场所作为面对不同群体的教育载体,作为传统知识传承、获取方式的补充,作为学校教学场所的延伸,作为新的教育形态。

  加强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融合。首都作为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其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性都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对国外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我们在教育和教育服务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缺乏教育机构和社会的统一协调。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或委托相关机构,搭建平台,一方面建立高校间国际化发展协同合作运行机制,促进国际化教育资源在高校间的优质流动,提供优质教育,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京学习;另一方面建立高校与社会、文化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校提供优质教育,满足留学生学习需要,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留学生生活消费需要,共同开拓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

  拓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教育消费市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疫情是短暂的,但带来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就教育而言,疫情期间采用“停课不停学”对策,线下教育转为线上教育,应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传统的教育方式、知识学习和运用方式的改变将是永久的。教育消费占市民消费的比重很大,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获取方式的转变必定带来教育消费市场的重构,如教育信息化产品的开发,线上学习、线下辅导,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线上获取,集中学习与分布式教育等。文化产业在这样的重构中要抓住机遇,适应转变,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密切合作,积极开拓新型教育消费市场,引导市民新的教育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在开拓教育市场之时,文化企业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避免将教育平台变成带有不良信息的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的推广平台。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