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6 > 视点·聚焦全国两会 Focus

精简帽子少评价让人才静心科研

刘忠范

时间:2020-06-17   来源:2020年06期

  “十四五”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趋势的利器必将是强大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如何科学地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高科技领域竞争的关键所在。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最高的境界是:“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上书架”并非简单地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科学有用,成果能够写到教科书里,留在科学史上;“上货架”并非简单地申请几项专利,而是真正用得上,对国计民生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实际做起来非常难。

  目前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所做的事情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对自己有用——拿学位、提职、拿头衔、拿大奖等。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的“数字化”“帽子化”“行政化”“功利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制。现行的评价机制很容易让科研人员浮躁起来、功利性地做事,而真正的科技创新都是“闲出来的”,也是“熬出来的”,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心无旁骛地做事,而不是轰轰烈烈地折腾,因此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在“十四五”期间,应抓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科研人员真正安静下来,做出属于中国人的“顶天立地”的工作。

  精简人才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帽子满天飞”和“科研人员盯着帽子做事”的现实问题,让科研人员安静下来,回归学术,做真正有用的事情。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合并归类简化人才计划,同时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人才计划,从认识上改变通过眼花缭乱的人才计划来体现重视人才的思维惯性。

  精简行政主导的评估评价工作。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评价归根结底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情,须制定可操作的政策,大幅度精简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和人才评价工作,让权力回归学术共同体。

  兴趣导向,分类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不能混为一谈。基础研究需要的是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无法简单制定几年规划,也不是简单粗暴的经费投入和大兵团作战所能解决的,更不能规定指标和简单的“数文章”。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发需要明确的应用目标牵引,而不是泛泛地发表文章和专利。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来说,常常需要团队作战,尤其需要久久为功和稳定支持。对科研人员而言,应该是兴趣导向,而不是功利性的利益导向。应分类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和有成就感的东西。

  大胆改革人才激励政策。彻底废除论文与利益挂钩、帽子与工资挂钩的激励方式。制定全新的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做到“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大胆改革现行工资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让广大科研人员敢于迈出从文章到应用的第一步,勇于同产业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