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8 > 谈往 History

荷塘月色映故园

陈 芳

时间:2019-08-14   来源:2019年08期

  朱自清(1898 -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有著作27种,约200万言,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朱自清先在江浙多所中学任教。1925年8月,经胡适先生介绍,受聘为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教授,从语文教育与诗歌、散文创作开始转向大学教育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930年秋,朱自清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1年8月,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一年,1932年7月返国,8月正式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后赴西南联大,1946年返回北平,继续在清华教书。1947年2月22日,朱自清与俞平伯、许德珩等联名发表了《保障人权宣言》。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严重胃疾不幸辞世,倒在了为之向往的新中国大门之外,令人痛惋。

  据考,朱自清先生在清华的住宅曾有多所。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西院45号(老西院12号)和北院16号居所。

  西院位于清华大学西部,离西校门很近,西边与圆明园仅一路之隔,东边紧邻万泉河。此地为清康熙朝熙春园的西部,原为南北两个小岛,有前所和后所两组建筑,湖面很大,遍植荷花。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皇帝曾下令在此设立“古今图书集成馆(简称集成馆)”。道光二年(1822年)称“春泽园”,主人为道光四弟绵忻及其子奕志。咸丰二年(1852年)称“近春园”至今。同治皇帝为给其母慈禧太后40岁庆寿,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开工重修圆明园,1874年1月至3月拆卸近春园砖瓦木料一空,从此名园沦为一座荒无人烟、亦无建筑的“荒岛”。1913年划归清华学校。1923年至1924年,清华在此建西院教授住宅。

  西院45号为二合院,院门朝西。院内三大间正房坐北朝南,正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西耳房南北山墙边角上是老式“霸王拳”装饰,有点像抱谷石,精美砖雕上刻有明暗八仙、佛家八宝等图案,至今犹在。正房西边还有一排两间厢房坐东朝西,以小间与正房相通,房屋布局很合理。1925年8月,朱自清刚到清华时,曾住工字厅单身宿舍。1927年后搬到老西院12号(现45号)居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局势混乱,朱自清漫步近春园遗址的荷塘,在历史人生中感怀和体验诗性智慧,心静神怡,写出了荷塘的空幽恬静之美。朱自清自老西院12号东行,至西院11号东南角,在小溪与最南端荷塘之间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一直散步到小荷塘南岸。发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荷塘月色》一文发表在1927年7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1期上,引起轰动,影响很大。

  朱自清初到清华时,是讲授李杜诗和国文基础课,1929年他开设了“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国歌谣”两门崭新的课程。学高身正、从容雅致的朱自清在西院12号院的书斋里气定神闲,专心致志地写文章、做学问。朱自清是学达孔孟又沐欧风美雨的一代名师,从五四时期起,就主张中西结合。他主持清华中文系工作后,一直认为应当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研究外国的进步文化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的新文化。他同杨振声一起,为清华中文系制定了“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方针,把培养“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人才作为目标,在今天看来都有借鉴意义。天地大美,师品长存。

  1928年,朱自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之后又出版了《欧游杂记》《你我》等多本集子,从此成为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李广田先生说他的散文富有一种“至情和风情”,钟敬文先生说他的散文“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吴晗先生等评价说朱自清的某些散文如《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等,虽文字不长,却有一种历久传颂的力量。张中行先生后来则认为“他(朱自清)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1929年,朱自清的第一位夫人武钟谦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后来写了著名散文《给亡妇》,悼念这位善良的妻子。1930年底,朱自清结识陈竹隐。1931年朱自清留英,次年回国前漫游了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五国。1932年7月,朱自清自意大利乘船返国,8月4日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之后他回清华大学正式任中文系主任,不久兼任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主任,把研究和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之一,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1933年1月20日,朱自清移居清华园北院9号,日记里对新迁居此宅“甚适意”。北院始建于1911年,与清华学堂同期,是清华最早的教授住宅区,位于图书馆北边,一共有十多套房子,形制相同。北院是西式平房,拱券窗户很大,屋顶是高大的西式直线坡屋顶,里面是三角屋架。住房有朝南三间,朝北两间,共四室一厅。朝南中间一间大约20平方米,是客厅。东边卧室和书房两房相连,书房朝南,约10平方米,卧室朝北,约20平方米,由书房进入卧室。两间西房各约15平方米,一间朝南,一间朝北。房子北面还有厨房和工友的住房。1936年3月23日,朱自清一家又迁至北院16号。他与陈竹隐散步至成府街上订购家具,“做二新书橱,把装在两个香烟箱内的书搬出放进书橱,愉快之至”。这一年,朱自清又开始讲授“中国文学批评”课,在他的散文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

  然只在此居住一年多,卢沟桥即响枪声,二十天后北平沦陷。后来朱自清写过《北平沦陷那一天》,沉痛描写当天的情形。朱自清举家随清华南迁,先在长沙临时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会主席,后赴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22日,阔别9年后,朱自清全家终于又回到清华园,回到北院16号。日记又云:“房间安排有序,甚舒畅。”

  教书不忘爱国。闻一多先生被残酷杀害,使朱自清彻底看清了反动派的本质。在北平三座门附近看见美军大卡车撞死一名中国妇女之后扬长而去,警察对三轮车夫拳打脚踢,先生十分气愤,“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不到吃饭更难,没饭吃的也更多了”。严峻的事实和强烈的正义感使他不能平静,他大声喊出:“今天一般人民真是不得了,再忍不住了。”他热烈地为人民“起来行动”辩护,深信“这集体的行动是压不下也打不散的”。他的心同人民已经连在一起了。

  朱自清回到清华园不久,即开始努力抓《闻一多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把这看作是对亡友的纪念和对法西斯专政的抗议。1946年11月,校长梅贻琦决定成立“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指定朱自清为召集人,动员整个清华中文系的人参与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朱先生抱着病弱之躯收集遗文、编辑校订、拟定目录,手不释卷,锲而不舍,发表了许多篇未刊的遗著,为全集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亲自为编定的《闻一多全集》写了序和编后记,序中全面介绍了闻先生作为诗人、学者、斗士这三方面的成就。《闻一多全集》终于在1948年8月底由开明书店出版,朱自清却看不见了。在朱自清病危前几天,他还在为闻一多的遗稿操劳,又搜集到四篇作品。

  朱自清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在关键时刻能为祖国的利益毅然做出个人牺牲。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等110名教师签名发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拒绝了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气节。朱先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因为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这年8月,在因胃病恶化去世前几天,朱自清还握着夫人陈竹隐的手,叮嘱她千万不要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记得有人说过,中国读书人一重名节,二好文墨,这在朱自清先生身上体现得很鲜明。

  朱自清逝世后被葬于北平香山万安公墓的土区,青石的墓表,绿色水刷石的墓碑,简短的碑文记述了先生清贫淡泊而不失民族气节的一生。后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清华大学将工字厅东墙外土山上的“迤东亭”改名为“自清亭”。4月,在水木清华荷花池北岸立朱自清雕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克庆设计制作。

作者系海淀区政协机关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