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8 > 视点 Focus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农业农村永续发展

李云伏

时间:2019-08-14   来源:2019年08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全市通过抓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平台搭建等,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基石,取得了明显成绩。据统计,现3900多个行政村党组织带头人中40至55岁、年富力强的干部占57%,成为“两委”班子的主体;2015年以来,北京市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连续选派了四批共计1130名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为乡村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5.4万人,全科农技员队伍实现了全市农业主导产业村“全覆盖”,今年又启动了“千名干部科技人员进千村入万户”活动,加强对乡村的服务。目前,全市现有新型职业农民约13.53万人,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1.5万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由于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业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也是乡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内在需求相比,当前农业农村人力资本的发育程度,人才的规模、素质、结构、效能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依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一是京郊农村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原因,农村发展面临人才支撑不够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基层工作的艰苦性复杂性、福利待遇不高和自身事业发展考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农村青年大多选择外出发展,导致本地人才“留不住”,一些农村地区空壳化、老龄化日趋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比例较低,其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占10%。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之间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农村地区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导致外部人才“引不来”,乡村人才振兴任重道远。

  二是京郊农业农村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从人才类型来看,当前人才队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型和传统技能型人员居多,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等经营管理型、市场服务型人员较少。特别是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及高端产业迫切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如信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显得匮乏。

  三是京郊农业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不健全。在政策扶持上,主动帮扶,重点倾斜度不够,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集成不够。在技术扶持上,发挥农业科技专家技术优势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在资金扶持上,金融部门的投资力度还有所欠缺,政府部门对人才的发展,投入资金上尚有可调配的空间。在产业扶持上,部门政策缺乏协调,限制多、服务少,导致一定比例的村产业萎缩。没了产业,本村人才留不住,更没有可能吸引外部人才,以致形成不良循环。

  补足这一系列短板,首先要加快培育本土农业职业人才。加强政府部门的政策供给,建立一套适合北京市情和农情的职业农民制度以及配套的教育培训、评价认定、定向扶持、社会保障等支持体系,并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农业经理人和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业产业精准扶低培训计划。同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降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门槛。推进落实定向减税、改善金融服务、用地用电支持措施等,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服务政策体系。

  其次,要大力推动各类人才回流乡村。制定实施农业农村人力资本培育行动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不断向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输送各类高层次管理干部和专门人才。研究出台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拓宽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让乡村振兴发展的机会、事业、平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青年骨干人才到农村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林场)等,享受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政策,培养造就一批新农民。鼓励市属高校、中等职业院校提高对本市农村生源的招生比例,灵活设置课程和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区乡统筹招聘等渠道,吸引优秀青年回乡担任村官、乡村振兴协理员,整体充实村级后备干部力量。

  再次,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支持重点镇、美丽乡村选聘在京部门、单位、团体、组织等组建“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乡村振兴服务队”,发挥各自优势参与乡村振兴。鼓励通过在执业资格评定、职称评审要求中增加基层服务年限等方式,探索建立健全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最后,要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社会环境。坚持用感情留人,以乡情乡愁、乡贤文化为纽带,搭建返乡创业人才平台。对回乡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条件支持,对成功人士设立奖项、大力宣传,吸引更多本土人士投身家乡建设。坚持用产业留人,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围绕事业发展激发人才活力,让广阔的乡村天地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特别是“空心村”产业的研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把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更多留在乡村,把有利于创业的机会留给本地人才,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坚持用环境留人,着力构建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环境、支持创新创业创造的工作环境、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以人才的吸引集聚强化乡村振兴支撑力、增添原动力。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