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1 > 视点 Focus

有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朱岩石

时间:2019-01-24   来源:2019年1期

  北京老城中轴线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北京老城中轴线申遗工作既是呈现北京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全面科学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的抓手。

  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规划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的贡献,另一个是精神与物质结合层面的贡献。

  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都城规划思想不断在发展、演变,宫城建立中极、京城中轴对称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成熟时期的观念,至少这一都城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曹魏时代,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了体现这一规划思想,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对中轴线上的建筑都倾注全部精力打造。无论是体现至高无上皇权的太极殿,还是中轴线上气势恢宏的城门,历代都城各具时代特色。遗憾的是,随着中国中古时期、近古时期都城的毁坏,无论是具有革命性规划的曹操邺城,还是世界名都隋唐长安城,无论是繁华无比的北宋东京城,还是马可波罗惊叹的元代大都,都成为静默于地下的遗址,那些古代都城中轴规划思想的研究只能依凭历史文献和发掘出的遗址。

  北京老城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座首都,其中轴线建筑成为屹立于地面、硕果仅存的文化遗产,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故宫太和殿向南、向北延展的中轴线,正是那些璀璨的建筑——正阳门、天安门、景山万春亭、鼓楼、钟楼等成为诠释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精髓的代言。因此,北京老城中轴线申遗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工程。

  北京老城中轴线文化遗产申遗工作具有很大难度和挑战性。毋庸讳言,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北京老城整体风貌目前已经受到破坏,其中体现北京城都城规划思想精髓的中轴线也不是完整无缺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要遵从国际社会相关规定,并符合国际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的要求——真实性、完整性。那么,如何从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重新建构北京老城中轴线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对中轴线现存的相关遗产、遗迹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这是需要专业团队与政府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的。这项工作甚至需要提出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北京智慧”和“北京方案”,只要方法得当、科学有序,北京老城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一定会绽放异彩。

  中轴线并不是都城中轴对称规划思想的唯一体现,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深度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的抓手。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正阳门、天安门、钟鼓楼等)来体现,也可以通过中轴线以外的文物、遗产单位去烘托。北京旧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有左右对称的标志物、建筑物或建筑群,这些东西两侧左右对称的城墙、城门、道路、街区等都是对中的最好说明。例如,中轴对称的规划思想中提到了“左祖右社”,具体到北京老城就是左边(东边)的祖庙和右边(西边)的社稷坛,也就是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祖庙大殿和中山公园里的五色土方坛。另外,从地名来看,东有东直门、西有西直门,东有东四、西有西四,虽然城门、牌楼等没有了,但地名依然默默地烘托着老城中轴线。利用好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中轴线申遗的组成部分。

  宏伟的北京城中轴线是六十多平方公里北京老城的轴线,将偌大的北京老城紧紧地维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成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同时兼顾完整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符合国际准则,真实性、完整性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已经不是完整无缺的。宫城段中轴线最完整、皇城次之、外城中轴线破坏较大。那么中轴线上不复存在的建筑物是不是都要一一复原?在完整性、原真性面前,一定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与权衡。

  北京市在老城保护工作中要怀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不建议对已经消失的老城建筑轻易采用过多的复建、复原方式,尤其在老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消失建筑的过度复建、复原很容易好心办错事。如何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做画龙点睛式的、控制性的复原、复建,是今后工作中面临的课题,明确复建新建筑与真实文物的区别,向世人传达科学、真实的信息,是需要下大气力开展研究的。

  总之,北京老城中轴线保护工作要科学有序地推进,这一工作不仅仅局限在中轴线本体上,而应该把视野放大到整个老城的尺度中来。通过保护与整饬更大范围的文化遗产,加强北京城内文化遗产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但在更大的范围内诠释了中轴线的价值,也对落实整体保护北京老城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