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06 > 文化 Culture

谭纶与八达岭长城

范学新 杨程斌

时间:2018-06-21   来源:2018年06期

  明朝中后期,倭患不断,日本浪人和海盗武装经常骚扰东南沿海,令疲于应付北方蒙古族的明王朝更加头痛不已。乱世出英雄,好在涌现出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百战将军,强撑明王朝的大厦根基。还有一位与他们齐名的常胜将军,曾是戚继光的上司,他屡败倭寇,北御蒙古,还修建了近1500座空心敌台,他就是八达岭长城的再造者——谭纶。

  屡败倭寇

  谭纶(1520—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谭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抗倭英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七月,倭寇兵临明朝陪都南京城下,吓得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闭门不出。在此危难时刻,时任南京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的五品文官谭纶,毅然挺身而出,招募五百壮士御敌。谭纶率军在江宁镇以北数里的新河一带与倭寇激战,击退了倭寇的进犯。朝廷感其忠勇,同年八月升其为台州知府,招募乡勇千人,在台州大挫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谭纶再次亲率死士与倭寇大战,三战三捷,名声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谭纶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戚继光在这次战斗中协助谭纶击败倭寇,战后谭纶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该地。此后,谭纶又历任陕西、四川巡抚,继而以兵部侍郎总督两广、蓟辽。谭纶在浙江、福建期间,亲自指挥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战斗,率领俞大猷、汪道昆、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取得了台州、平海卫、仙游等一系列胜利,平息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持续了百年的倭患。

  北御蒙古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边备空虚,蓟镇受到蒙古鞑靼部和兀良哈部的双重威胁,蒙古骑兵多次攻破蓟镇,曾经八入妫川(今延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鞑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攻破古北口,攻掠内地,围困京师达八日之久,在城外烧杀掳掠,朝野震惊,史称“庚戌之变”。朝廷急需一位能攻能守的大将镇守北疆,隆庆二年(1568年),皇帝任命谭纶为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谭纶正式开始了在北边重镇的军旅生涯,继续捍卫着明朝的领土,他也在此地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蓟镇和昌镇二千余里的防线上守军不足十万,且多为老弱,战斗力有限。而进攻的蒙古鞑靼部动不动就以十多万的人马围攻一处,防线形同虚设。谭纶上任之后,首先开始调整兵力部署。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将蓟、昌二镇划分为四区十四路。隆庆三年(1569年)又把蓟、昌二镇调整为十二路。延庆境内的八达岭段长城属居庸路管辖, 由镇守总兵官杨四畏统领。另据万历年间的《重修居庸关志》记载,谭纶后来又把居庸关划分为中路、北路、南路、东路、西路,把长城防线进一步细划,其中八达岭段长城属北路管辖。

  为加强长城防御军队之间的联系,谭纶在分路设防的基础上又设置了援兵。当时蓟、昌二镇沿边防守的官军不足十万,其中往来策应之援兵仅1.5万人,难以抵御蒙古骑兵的大举入犯。隆庆二年(1568年) 四月谭纶在标兵、游兵及各路民兵之中,挑选十支精干兵马,每支3000人,合计3万人,列为三营,作为固定的应援之兵。同时,他又举荐名将戚继光总理练兵之事,但练兵节制之法皆由谭纶制定。此外,谭纶又在十路官军之中,各选精锐3000人,作为本路和周边中路的应援部队。这些调整,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在不大量增加军队的条件下,完善了长城防御工事,提高了蓟、昌二镇的防御能力。

  另外,谭纶还十分重视火器的使用。当时北方所用的火器佛郎机,主要用铜、铁等金属制成,不仅费用巨大,还容易爆炸伤人。而南方木制佛郎机不仅造价低,作战效能也与铜铁佛郎机相近,更便于推广。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谭纶上书,请从浙江调鸟铳手三千人,为在蓟镇大规模使用火器起到了示范作用。六月,他又请工部动支银两,按式制造佛郎机三万三千架,分发蓟镇各路,每路三千架。谭纶在蓟、辽二镇建立车营,推广使用火器,增强了明军的火力,使明军面对彪悍的蒙古骑兵,有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修筑长城

  谭纶戍防北疆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修筑长城,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一千五百座。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长城文化遗产。谭纶刚到蓟镇时,长城城墙经过数年风吹日晒,有的已经残破不堪,当时士兵都是依墙而守,不蔽风雨,条件十分艰苦。敌人往往趁着黑夜从悬崖峭壁间攀缘而入,乘暗杀人,使明军惊慌失措,以为敌人已经破边,皆四散奔溃,使敌人得以从容拆墙而入。面对此种情况,谭纶采纳戚继光的建议,于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上《请建空心台疏》,借鉴沿海抗击倭寇的经验,仿照民间看家楼的式样,在长城上创建了既能驻兵,又能防御的空心敌台,并加厚墙体,在城墙上两面设垛口。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呼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敌人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每个空心敌台置有百总一名,士兵五十名。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一般用砖墙和砖砌筒拱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食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也有的台顶铺墁成平台,无楼橹,四周筑有垛口,用于防守和举烽火报警。

  谭纶最初计划蓟、昌二镇修筑空心敌台三千座,后考虑到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亲自勘察,根据地形地势,减为一千五百座。他最初提出每座空心敌台给官银五十两,但实际支出远大于这个数。为了提高工效,谭纶因地分工,划分等差,以筑台数量、质量作为将官举劾升赏的标准。每筑一墩台,亲自检查,质量高者分别给予犒赏。

  文物部门曾在延庆八达岭镇石峡至帮水峪长城修缮过程中发现两块隆庆三年(1569年)夏和孟秋字样的长城分修题名碑。也就是说谭纶隆庆三年正月提出修筑空心敌台,当年夏天、秋天和冬天,八达岭至石峡关一带的长城空心敌楼就相继竣工。此后,隆庆五年(1571年),八达岭段长城的空心敌台正式竣工。从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

  谭纶主持修筑空心敌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朝廷中的一些人认为修筑敌台耗费国家财力,对于蓟、昌二镇的防御起不了多大作用。手下负责修筑敌台的官军,认为修筑敌台是个苦差事。谭纶顶着各方压力,对那些阻挠修筑的、故意拖延工期的、擅自更改敌台制式的人进行了处罚。这些人到京城四处散布流言飞语,给谭纶造成了很大压力。在隆庆皇帝和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下,空心敌台的修筑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从隆庆三年(1569年)到万历九年(1581年)累计修建1448座空心敌台,至此蓟、昌两镇空心敌台的修建基本完成。

  经过谭纶大规模地整顿蓟、昌二镇兵备,修筑长城,明军的战力有了很大提升,防御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隆庆四年(1570年)、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部几次大军压境,当得知明军有了很好的防备后,不得不悻悻离去。正是因为谭纶修筑空心敌台,加强了长城防御工事,蒙古军再也不能轻易南下袭扰,延庆不用再遭受其蹂躏、破坏,社会经济有了稳定发展,老百姓都过上了稳定生活,也因为谭纶修建空心敌台,才让八达岭长城越发的雄伟豪迈,一直到今天,全世界瞩目的八达岭长城都是延庆人的骄傲,延庆更应该记住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谭纶。

  2006年8月,在八达岭长城南十楼的修缮过程中,工人们意外地在城墙下发现了一块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长城题名碑,碑文上就清晰地刊刻了谭纶、刘应节、房楠、宋守约、杨四畏等17名明代官员的名字,第一个就是谭纶。在我们欣赏长城文化遗产、享受幸福生活的今天,更不能忘记在遥远的明朝,600年前,有一位文治武功的名将,延庆的守护神——谭纶。(作者范学新系延庆区文化委员会研究馆员 杨程斌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考古学博士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