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04 > 聚焦 Spotlight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村建设

崔铁宁

时间:2018-04-11   来源:2018年04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指出要切实把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要方针。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联系北京实际,推动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落实”。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吸引城市的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用多方的“水”滋养乡村的“田”。美丽乡村和小城镇建设双轮驱动,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要求。为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疏解整治促提升、治理“大城市病”工作是重中之重,应当这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融合。京津冀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乡村占比较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指示作为指针, 在京津冀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和生态本地较好的乡村发展建设生态康养村,是顺应京津冀本地实际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建设美丽乡村,同时缓解大城市病的良好举措,蕴藏着巨大机遇。

  生态村建设有利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区域环境治理,也减少城市疏解行为对承接地造成新的负荷和困扰。发达国家早期在发生城市人口膨胀时也曾经采取了通过开展“全球生态村运动”,疏解集聚过重的城市居住人口,吸引城市居民到郊区居住的办法。全球生态村运动遍布七大洲,共有253个生态村,大多数分布在欧美大城市郊区。日本的生态村建设不仅强调城乡交融,还强调农村的复兴。

  美丽生态乡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城乡间贫富差距加大,农村荒凉凋敝,城乡间缺少有效的链接融合,房地产过度开发造成城乡结合部土地被蚕食,建设无序化等问题。将城镇化不能简单等同于形式上把农村的外观、设施变成城市做法,而是力图其设施现代化程度和基本服务达到与城市相当的标准和水平,却仍然可以保持农村的良好自然生态以及传统风貌。生态村就是在人居与生态和谐友好,既实现城乡交融,又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村兴旺的情况下,实现与城市同等、甚至优于城市的设施和服务水平。可以预见,我国在不久的将来,高收入人口、中产阶层对生态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健康疗养、养老等有较大的需求。这是经济社会自然生发的一种内生疏解动力。我们应当以前瞻性的眼光,把握好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把北京农村打造成生态环境美好和谐发展的样板!

  生态康养村强调可持续居住功能、文化传统和决策多样性。把人居群作为一个“村落”整体采用和生态、低碳循环发展的设计理念,将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标准化、集成化。把生态景观与环境容量、人口密度、湿地和自然林地、公共交流活动场所等进行标准化规划设计;强调生态保护和修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的物质循环系统以及有机食品等技术的集成;通过城市和乡村互动达到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推进形成节能减排,低碳循环发展的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建议把生态村建设,作为北京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加以推进实施。以市场化经营的思想,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乡村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理念,形成将生态休闲养生与农耕文化结合的一种生活居住模式,并打造成康养产业。

  规划建设城乡结合部多个生态村,即城市边缘生态村和农业公园。在城乡结合部合理规划建设,这类生态村强调城乡交流、融合,城市居民在这里可以体验、参加耕种和农业生产,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生活感受和幸福感,也能多种渠道、方式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位一体。

  在远郊区建设典型乡村型生态村。这类生态村注重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进行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在回归自然、保护原生态下的健康居住和养生。如:利用温泉调节温室的温度,农田轮耕,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等设施,进行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等。

  偏远山区生态村。这种类型生态村注重生态居住功能,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吸引市民居住,但需要同步建设发达的信息网,以保障居民的长期居住。

  建议将规划建设的特色小镇、康养和养老社区等项目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采取生态村模式规划建设,一是能够提升其特色和吸引力,主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可以普及弘扬生态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