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7-01>走笔 Essay

春节的记忆

时间:2017-02-08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玉田县黄家铺,小时候在家乡过春节的情形,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家乡过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相距约四十一天,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腊月初八,农家有吃米、红枣、栗子等煮成腊八粥的习俗。在我村各家争着早起,点火煮腊八粥。村中传说腊八这天谁家的烟囱先冒烟,秋后谁家的高粱先红尖。这只是村民生活习俗中的一例,在家乡村民期盼过上好日子的谚语还有:要想日子红,两头顶星星;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一日积一文,十年头算晕等等,从这些谚语中可以品味到家乡质朴的文化和农民勤劳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到了腊月下旬,家家扫房,清除垃圾,要干干净净迎新年。之后,家中大人带着孩子在院中打囤,先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用白灰或粉笔在院中画成存粮的囤形,囤的中心用砖头等物压上几粒高粱和小麦,寓意秋后粮满仓。

  腊月二十三晚上祭送灶王,俗称“祭灶”。这天晚上要把贴在堂屋灶门左上方的灶王像揭下来,在灶门点火祭灶,送灶王上天。小时候我亲见母亲在灶门前点火祭灶,还口念:“灶王爷上天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她的心中灶王的位置很高,曾说,“灶王是一家之主,送灶王上天,要毕恭毕敬”。我站在旁边观察,只见灶堂中柴火熊熊,其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到了腊月二十八开始筹备贴春联,家里有读书人的多是自己写春联,以展示自己的家庭风貌。一般农民只得请人写春联,当时村小学的两位老师郑云辉和郑立明毛笔字写得好,成了写春联的大忙人。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和郑云光、范永贤等小伙伴喜学毛笔字,老师写春联时,总去观察或帮助磨墨,有时也试着写,还受到老师的表扬。记得有一次,两户农民都要求写同样内容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我问老师他们为什么都喜欢这副春联。老师说,岁月无情,四季更替不可抗拒,但人有情,人们希望随岁月而增福增寿,希望不愁吃穿,生活幸福。老师的话使我从小懂得,为农民写春联一定要写他们喜爱的内容。那时老师总要为农民写出寄予美好愿望的春联,如“人勤春早地生宝,风调雨顺粮满仓”,“五谷丰登人人喜,槽头兴旺处处欢”,“人勤春光美,家和万事兴”。还为车行写出“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为猪圈写出“肥猪满圈”等祈祝吉祥的对联和短语。受到老师的影响,我逐渐爱上了书法,还喜欢收集春联。参加工作后,每到春节,还为老家人寄春联,并逐渐领悟到写春联要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要切题,使受者喜爱,能激发联想。我离休后,曾一度负责北京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从2001年至2015年每年春节前都为职工和服务员写春联,共写了近千副春联,还送了许多福字,受到大家欢迎,我也从中享受到了无限乐趣。

  在老家腊月二十九的午饭要吃蒸饺,寓意把一年中不吉利的事都包起来送走。年三十中午要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除夕晚饭要吃煮饺子,饺子像元宝,开锅后随水翻滚,寓意财源滚滚,大吉大利。因家乡秋后大水频发,煮饺子开锅后的一瞬间,要观察饺子仰面多还是扣着的多,仰面多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丰收有望。这一想法,虽不科学,但反映人们企盼丰收的美好愿望。除夕还要供神佛,接财神,拜祖宗,以求神佛保佑,万事如意。家里的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寓意镇恶驱邪,愿晚辈岁岁平安,健康成长。接着为半夜不眠,称为“守岁”。待到正月初一凌晨,早开家门,迎接新年。

  新年的第一天,家里的晚辈要向长辈拜年。新年的第二天,穿上新衣外出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礼节和内容,由来已久,那时候家乡颂扬邻里互助,亲戚相帮,所以特别重视春节拜年。拜年时先到邻居家拜年,见面称呼:“给您拜年,新年好,恭喜全家幸福。”那时只作揖,不兴跪拜。之后到老师家拜年,见到老师先问好,给老师拜年,行鞠躬礼,不送礼。拜年这天,平时安静的村庄、街巷里人来人往,展现出一道拜年的风景线。拜年活动没有人统一组织,都是人们自觉地走出家门,相互拜年,从而也增进了亲情和友情。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打电话、发手机短信、微信拜年成为一种时尚。这些先进的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拜年可以不出家门,也不受万水千山的阻隔,但我仍怀念往昔拜年时那种面对面的语言传递和情感交流。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灯节”,族中的老人说,要去“闹元宵”。村里的大人有时带着孩子去附近的镇上逛庙会,庙会上有杂耍、戏曲、高跷、旱船、龙舟等表演和花灯展示,锣鼓喧天,很是热闹。到我记事时,花会没有了,只有吃元宵、提花灯了,但也很开心。

  自1933年4月日军入侵玉田,到1945年9月玉田县城光复的十二年零五个月中,日军为了扼杀抗日力量,对人们实行法西斯统治。从1941年开始,实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采取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百姓苦不堪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家乡各村相继成立了青年报国会、妇女救国会和儿童团,配合抗日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展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当时每年春节传统性的活动大为减少,但是春节期间到处可以听到嘹亮的歌声,群众唱着“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为民打东洋,不怕日寇逞凶狂”,传颂八路军、游击队消灭日本鬼子的故事。

  解放后,春节的贺岁活动全面恢复,各种迷信活动得到了清除,并融进了崭新的内容。春节期间家乡处处飘溢着丰收的喜悦和玉田老酒的醇美。村民们贴春联、吃团圆饭、看电视春晚、拜年串门、逛庙会、赏花灯,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景象。

  时光飞逝,转瞬间我从1945年离开家乡已经七十多年了,童年的记忆渐渐远去,但它依然是我不老的依恋。我常想,春节是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它荟萃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出的文化精髓;它深藏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的情感;也是全球华人年年岁岁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我们不仅要珍视它,还应群策群力,千方百计,传承和发扬它的优良传统,让春节的“年味儿”更浓,过得更加风清气正。(作者系第七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办公厅原主任 范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