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2-08 > 文化 Culture

可贵的呐喊

张晓东

时间:2019-04-24   来源:2012年08期

  提起作家梁晓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知青系列小说,至今以他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人物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电视剧《雪城》的主题歌“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下雪啦,天晴啦,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啦,天晴啦,天晴别忘戴草帽……”依然是我卡拉OK时常点播的曲目。其实,梁晓声不仅是小说高产作家,而且是一位社会责任感极强的敢于直抒己见的作家,这一点,从他最近出版的《郁闷的中国人》中可见一斑。

  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里以自己的阅历、感受和思考,以随笔的形式写出当下中国人的郁闷表情和郁闷心态。梁晓声在这本书里不再用小说的语言,而是“扬眉剑出鞘”,用类似鲁迅杂文般的文字直白心声。梁晓声在书的开头写道:“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心灵之扁平状态呈现于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一种表情——失我之郁闷。人们郁闷于这个时代,可又不得不郁闷地适应本时代五花八门的规则。”由此,拉开了“本时代”下,国人沉浸在方方面面郁闷中的大幕。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我们恨贪官,却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却又削尖脑袋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却又自己办事忙找关系……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这种骨子里的自私和狭隘,这种行为中的想得太多干得太少,形成了国人的郁闷心态。

  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里以“中国人的郁闷表情”、“非正常关系”、“庸常之恶”、“里巷村野的‘微型中国’”、“寻找世纪良方”等章节,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呈现社会之现象和自我之看法,现象之活灵活现犹如身边故事,看法之针砭时弊犹如剥笋剁肉。梁晓声的故事有自己的家事,有自己的经历,也有熟人的诉说、社会的新闻,还有外国的寓言、希腊的神话……梁晓声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现在读者面前,观点犀利直率,既不回避矛盾,又非一味指责,更不哗众取宠,以真诚的态度点评其实质,令读者阅后,犹如大快朵颐,酣畅淋漓。

  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里以社会之真相入手,白描速写、平铺直叙、不偏不倚将国人郁闷之缘由活脱脱地表述出来,以自己的识见和心愿,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话出未来的美景。梁晓声在后记中大声呐喊:“我坚信,在未来的30年,‘国富民强’这一非常‘中国特色’的理念,将会被‘民富国强’这一更基准的国家理念所取代。”“我坚信,在未来的30年,各级政府替人民管理社会的权力,将越来越多与人民监督他们的权利渐趋平衡。”“我坚信,在未来的30年,世界上某些民族国家之间的仇憎、怨毒将逐步化解,对于我们地球家园共同的忧患意识,将上升为人类共同的‘课题’。”呐喊充分体现了梁晓声关于改进文艺创作中存在人性善的教诲不够、感恩的教诲不够、自我救赎的教诲不够的思想。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郁闷的中国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本时代”的种种“生活真相之后”,对国家对国人并不唾弃、并不抛弃,而是“依然热爱它”,并且相信“即使我肯定活不到比‘现在’现代起来的将来,我也坚信它的不可阻挡”。不像现在的一些作家,只在作品中还原社会中的很多不公,还原人性中的很多丑陋,还原生活中的很多艰难,却不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过分的现实主义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淹没在消极、悲观中。张维迎在《市场逻辑》一书中说: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其实人生的逻辑也如此,如果你不想郁闷,就必须首先使别人不郁闷。如何让别人不郁闷?请读读梁晓声的《郁闷的中国人》吧。(作者系中粮集团办公厅保密档案部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