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媒体关注

政协委员为首都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打造历史文化遗存的“金名片”

时间:2022-01-08   来源:北京晚报

  一条中轴线浓缩古今时空,大小博物馆珍藏历史记忆,胡同街区诉说老城魅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正在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不少委员为首都文化建设建言献策,让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

  恢复中轴线原有空间形态和历史风貌

  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市政协常委柴文忠说,目前,中轴线周边还存在着管理交叉、尺度失调、地名失真等问题,“比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改了一些传统路名地名,最典型的是把‘皇城根’改为‘黄城根’,虽仅是一字之差,却割裂了北京城的历史文脉。”

  在为这些地名“正名”的基础上,提案还建议,按照传统中轴线道路原来的尺度,修正永定门内大街、前门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等街道的规划道路红线,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空间形态和历史风貌。

  来自文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魏春荣则聚焦到中轴线的“活化”上。“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对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做了深入的发掘和详尽的阐释,但如何让它转化为大众的文化自豪,仍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她建议,应打造一部综合呈现中轴线文化价值的活化大剧,通过灯光舞美、虚拟现实等手段,在舞台上再现历史遗产的巨大魅力。

  绘制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图”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数据资源丰富,但是权益归属矛盾;各数据类型繁杂、标准不一。来自科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伯钢的提案瞄向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这一基础性问题。

  “数据的空间定位、更新周期、分层结构不一致,数据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对接,阻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的挖掘和利用效率。”杨伯钢认为,全面摸清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规范标准十分必要——在整合、提取、处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纸质资料进行采集补充和数字化处理,对空间基底等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全市历史文化要素构成有机整体,形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图”。通过对数据定期更新和维护,为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常用常新提供支撑。

  打造“博物馆之城”莫忽视民间力量

  “博物馆之城”是北京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丛巍说,“目前,还存在对域内博物馆资源摸底不充分的情况,尤其对非公文博实体的资源摸底不充分。而这些博物馆都应该是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资源。”

  他建议,应尽快摸清本市民办博物馆资源的底数,防止优质的博物馆资源外流;同时要鼓励其围绕馆藏文物开发文创等,进一步激发出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活力。

  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认为,当前的“博物馆之城”还只注重孤立的博物馆建设,不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展陈线的规划和伟大精神的重现。“开放型的街区博物馆是‘博物馆之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博物馆的文脉,也是走进历史的文化线路。”他建议,可选定东城区东四胡同为“博物馆型街区”建设的试点示范区域,在东四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上,为东四三条至十条中名人居住过的胡同设立铭牌,并加以名人事迹等进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