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活动 >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十届政协五年巡礼 >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我的一点感想

来源:

  

  到2008年1月,我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已经两届十年。人的一生所能工作的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回想这十年的政协委员经历,不仅思绪万千,感慨系之,有收获有无措也有遗憾,十年间,有这样的几个关系是必须要处理的。

  首先是委员同时间的关系。政协委员的遴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士。所谓代表性,我理解,具体到个人就是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由此才能具备相应的参政议政能力。从我个人体验来看,凡是做了政协委员的,绝大多数也是处于人生中最为忙碌的时期。对于我说来,作为著名高校的教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时因专业的关系也承担着学校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为在中外政党和政治制度研究方面小有名气的专家,承担着国家的一些重大课题;同时也因为专业的关系,几年来一直担任着国家教育部和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领袖生国情教育课程计划”项目的首席专家,每年至少3次在北京授课、4次赴港澳授课,用国家领导人的话讲,做的是“人心回归”的工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开题,博士生的论文要审议答辩,某党派或某高校要我讲学,整日里事务繁忙千头万绪,因此除政协的全会、常委会议外,许多重要的活动不得不放弃。就此,我感到十分可惜,因为政协的活动,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朋友机会,有书本所不能提供的知识。愿去,又无时间去,在这方面,我无措。

  其次是委员与参政议政能力的关系。要做好一个政协委员并不容易。政协委员的职责是参政议政,什么是“政”,如何“参”、如何“议”,“参”、“议”的时机、程度等问题,全在于委员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要做好这些,我想委员要具备三个“理”:理性、理论、学理。所谓理性,就是对发现的问题、所要提的提案,要深入细致,不能急躁偏执,不能以点代面,以偏盖全;所谓理论,就是对问题的分析要有条理,有理论的依据和支撑;所谓“学理”,就是叙事论理不仅能说明其所然,更要说明其所以然。这对政协委员自身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首都政协为培养和提高委员们参政议政能力,一直在专门委员会中设有“学习委员会”,它为委员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时政、汲取知识、开拓视野的舞台,它的活动、它的讲座、它的《学习》刊物都使我得到了许多许多。这是收获。

  第三是委员与社会的关系。政协委员要参政议政必须深入社会,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反映民情,特别是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十年间,我提出的提案几乎年年有,但解决最快、令我最满意的提案,也是我经过深入了解,实地调查后的提案。我所在学校处于交通要道,有几万师生在这里工作学习,无论驾驶车还是步行,出入均极不方便。门口绿灯的通行时间只有17秒,每逢上下课时间,堵得一塌糊涂,出不去进不来,耽误了人们的宝贵时间。为此,在市政协十届五次会上我提出提案,市交管局在学校春季开学的前一天就亲临现场,将绿灯通行时间由17秒调整为28秒,顿时使问题得到了缓解,达到了基本畅通。

  我由此想到,国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制度的安排、体制的运行、机制的衔接,其功能不也如交通的红绿灯吗?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在这方面也应该时时有人关注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各级政协大多由各界别的精英构成,实可承担这方面的任务。但是面对现实,政协委员们各有其业,其专业的工作精神才使其有专业成就,才被遴选为政协委员;而非专职的政协委员又承担不起如此艰巨的任务。这是我的遗憾,也是许多委员的遗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高度政治智慧的结果,要发挥好它的制度意义和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十届市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