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其他 > 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

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报道|同频共振,青年新征程

时间:2022-07-05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寄望青年,亦是寄望未来。习近平主席曾说——祖国和香港的未来,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来到北京等城市学习、就业、生活,“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成为很多香港青年的心声。青少年是香港与内地沟通交流的桥梁,推动优势互补、交融发展,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请听北京新闻广播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报道《京港同心,砥砺同行》第二集:《同频共振,青年新征程》。

  浓浓之情,拳拳之心。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黄永光履职北京市政协委员已有10年时间。黄永光非常重视自己的这一身份,每次来北京,他都喜欢钻胡同、下农村,他说,只有察实情,才能建真言、献良策。同时,黄永光还是香港信和集团副主席、香港太平绅士。在亲历北京高速发展的同时,他始终在思考香港的发展如何与首都、与祖国同频共振,共同繁荣。

  记者:您履职北京市政协委员10年了,相信每次来都有不同感受。10年来首都的发展变化,哪些您印象最深?履职期间您会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黄永光:我有机会当北京市政协委员,这是我生命一个很大的光荣。因为,第一,北京是首都;第二,过去10年我们来北京开两会的时候,或者是除了两会,我们也都有机会到北京做培训、上课、开会等等。当然,过去两年因为疫情的问题没有机会到北京,北京政协已经尽量让我们能了解北京的发展情况,所以我要感谢政协的同事。

  比如说,很多年前我们已经有机会到冬奥举办地。我们举办过夏季奥运会,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是夏天在北京城市里面,可以搞得比较顺。不过冬奥是在郊区,交通的安排、冬奥采用的冰雪等等,我觉得北京政府做得非常好。

  我自己比较喜欢在开两会前后,如果有一点时间,去北京不同的地方,了解基层的情况。比如说密云水库,北京是比较干的,北京人口那么多,喝的水用的水是哪里来?所以几年前我已经特别研究饮水思源:我们北京的水管理怎么搞?我们家族的慈善基金怎么可以更加支持北京市政府搞好水的管理?水的资源是可以说是北京的生命,很重要。当然,我们家族的慈善基金在长城、在故宫都有参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赞助。这很感谢中央,很感谢北京政府给我们的机会。

  譬如说我跟同事有机会跑到延庆,去农民苹果园。我到过怀柔,比如说老人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比如说小区的垃圾处理厂,因为我在香港做物业管理,酒店管理,我有一点点的经验,所以我都特别有兴趣比较一下在北京跟香港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可以做一些提案,让两地政府把这些小区管理得更加好,两地政府管理的好一点,我们两个城市的人民就可以生活的愉快,这个对我来说是很重要。

  环保也是很重要的议题,因为我们祖国过去40年发展的很快很好,不过这个发展快,对环境、对环保的事情一定会有影响的,所以我利用好香港、新加坡的专家的意见,在北京政协的提案中,我都有提一些环保的小建议。

  特别是青年的议题,我在四川政协、在北京政协待了十几年,我参与的时候是二十几岁,到现在四十几岁。我在两个地方政协的提案,很多都是关于青年的支持、青年的培训、青年的教育、青年的发展,这个对我来说是很重要,因为青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北京的未来,是香港的未来。

  很高兴看到我自己的提案,我们香港委员的提案写完之后,北京政府政协的系统很快、很有效率,已经给我们回应,然后跟我们开会,很专业,跟进是很用心的,对我来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每年都有很多不同的提案到他们的系统,不过我们小小的提案,他们可以给我们那么多的回应,那么好的跟进,所以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感动。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会较多关注京港两地青年交流,我知道,依托家族基金,您搭建项目,为香港青年提供到内地学习、实习、就业的机会,两地青年交流为何成为您的关注重点?

  黄永光:我出生于香港70年代,我自己看到1997年之前香港的城市管理、人民管理是怎么样的;1997年后香港回归之后,中央政府祖国对香港的厚爱,对香港的支持关爱是怎么样的情况,我自己是亲眼是看到的。这不是看什么新闻,不是看什么西方媒体的报道,这个是我自己的感觉。

  其实1997年后在不同的方面,祖国对香港有很大力很大力的支持,譬如说经济的支持、在青年发展的支持、在大湾区发展的支持,在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发展的地位的支持等等等等,很多国际的项目都是给香港。所以我自己看这个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我了解到有一些东西。我们身为政协委员,我们可以配合香港政府、中央政府的方向,怎么可以发展好香港。

  我们可以做我们的“小东西”,我们公司选择了几个方向的慈善基金,第一,支持青年发展,一定要让香港青年多了解祖国。我们安排一些活动给香港青年了解祖国,最好的项目就是譬如说故宫、长城一些文化的交流。这些香港青年朋友他们对文化艺术历史是特别有兴趣的,他们是特别喜欢的;第二,做很多香港青年跟大湾区的交流,所以当国家公布了大湾区的蓝图之后,我成立了香港的大湾区青年公益基金会,香港的青年可以有很多机会到大湾区学习、发展、交融,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最后,就是祖国对香港民生、对香港的老百姓是很关心的,这个我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都了解到,所以在我们公司,我们过去10年20年在香港的基层,譬如说少数民族、单亲家庭,我们都是大量支持他们,用我们家族基金的不同平台,给他们有不同的发展机会。

  所以,第一,我是感谢在这个政协系统里面,我们可以更好了解到中央对香港的关爱。第二,我们可以更加好了解到中央对香港的期望。

  我们作为港澳委员,可能比一般香港的老百姓更了解中央的思维,我们有重任。北京政协里面我和我很好很好的朋友们就像一个大家庭。除了我自己之外,在他们的不同岗位,有医生、有金融的朋友、有律师、有工程师、有立法会委员等等。大家都很努力发挥他们的角色,可以有机会贡献香港,贡献国家,这个是我的光荣。

  记者:您组织了京港两地青年交流的很多项目,哪些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

  黄永光:我在香港有机会参与青年工作有十几二十年了,我已经当了香港大学的校董。当香港大学的校董7年,我们每个月都有跟学生开会,我都是常常跟香港的大学生聊天的,谈香港的事情,谈他们的未来发展,谈世界的事情,让他们去内地交流,他们的反应是很好很好。我记得几年前我们带了100个大学生中学生到长城、到故宫,他们的反应,哇!特别好!非常正面。我们做这些小小的事情,小小的项目,可能是100个人,可能是200个人,我们不可以放弃,因为当这些香港朋友有机会了解祖国,他们的印象是很正面的。我们会一路讲好我们中国故事,讲好我们香港的故事,因为青年就是香港的未来,有祖国有中央的领导下,一国两制现在25周年了,好好的落实这个一国两制,这个对祖国好,对香港好。

  记者:近些年到内地就学、就业、创业的香港青年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不少人的首选,香港特区政府2021年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目前已有接近1100名毕业生入职。早在2018年,您就发起创办了“大湾区共同家园青年公益基金会”,支持青年发展项目,前段时间,还捐出一套广东中山的住房,鼓励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建立事业。您怎么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青年人提供的机遇?给香港提供的机遇?

  黄永光:我们中央这个大湾区的概念,很创新,很有远见,大湾区经济体量比韩国大,有两个特区,有基本法,有9个城市的内地法律,然后有不同的货币,有高铁的方便。在这个大湾区有很多人口都是讲广东话,比较亲切。

  我觉得第一,香港一定要配合大湾区总体的大方向,大湾区是我们祖国未来10年20年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引擎,很重要的研发科创的引擎。深圳过去5年已经是全球每年发明最多专利最多的地区,深圳发明这些专利之后,半个小时到香港,这个是很特别、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香港政府,我们香港的市民,我们要明白大湾区对我们祖国的经济、科创很重要很重要。如果我们香港可以配合得好,做好我们的角色,整个大湾区一体,真的可以帮我们在金融方面、创客方面、创新方面、科研方面,可以说是这个梦寐以求。

  中央的这个战略蓝图很有远见,我是很大力支持,因为我是大湾区青年基金的主席,我们已经有这个计划,讲好大湾区的故事,我对大湾区的规划都是充满信心。

  香港回归祖国25年以来,很多港人的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与祖国一脉相连。杜家驹是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香港丰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回想起25年前,香港回归那天,他依然很激动。当时他24岁,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法律。他说,自己掐着时间,一路跑回家看电视直播。

  杜家驹: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1997年我是在国外读大学,7月1日当天,其实当时在外国是6月30号下午,我在国外读法律专业考试课程,一下课我就坐车回家看电视。因为时差的问题,是当地的下午,所以刚刚好仪式15分钟之前,赶回我的家,见证香港回归,这是非常激动的。

  因为我小学跟中学的教育是在香港的,我家里非常的爱国,也是80年代90年代已经开始投资内地,所以我就比较了解。我看见回归仪式,我们国家的国旗在香港的地方升起来,香港区旗也升起来,非常的激动,激动的真的差不多要哭出来。

  后来1997年,我刚好完成这个课程,就回香港当律师。我是很多机会到内地,跟我们的客户,很多机会给我们香港人到内地工作、投资,还有带动香港的经济情况,所以我觉得是非常幸运。

  记者:您履职北京市政协委员有15年时间了,亲历首都15年的发展变化,您有哪些感受?

  杜家驹:我觉得北京发展速度非常快。第一次到北京旅游的时候,我当时是15岁,现在已经超过30年时间了,尤其是过去的15年,我觉得北京发展速度是比很多国际的城市来讲,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

  疫情之前我帮助北京市政协筹办一些大学生交流的活动,每一年挑选几十个在香港或者是在北京、内地读书的香港人的大学生,到北京工作、学习一个月,每一次交流计划完成之后,我都跟他们沟通,他们也是跟我说,觉得北京的科技真的发展非常好,不带钱包,只带一个手机,他们从一早到晚上什么现金都不用。这个在香港来说,今天来说,也是没有这个可能性,但是在北京他们这几年前已经可以达到了。

  北京现在很国际化,很多外国或者是本地的品牌,比如说餐饮或者是娱乐都发展得非常好。我知道去年是开了那个环球影城,我的小孩也可以到北京来旅游,我带我的小孩来过一次北京,到时候是2008年奥运的时候,可以到这个长城、故宫,了解我们首都的情况。

  记者:担任政协委员期间,您参与筹办了多项内地与香港的青少年交流工作,比如“青少年军事夏令营”,让香港本地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驻港部队生活;还有京港青少年在科技、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交流。请分别介绍一下这些活动的情况。

  杜家驹:刚才我已经提过,有一个是大学生的实习计划,我已经安排超过100个香港大学生到北京实习了,每一年实习大概一个月左右。这个很感谢我们北京市政协的安排,因为市政协安排所有学生到不同的单位、银行、有一些是大型的律师楼、或者是科技公司、汽车公司、也有能源公司,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所有的大学生收到这个安排,也是非常兴奋,因为对自己来说是很难找一个实习机会的,对他们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帮助。有很多学生报名,但是我们名额有限,所以每一年可以安排几十个,未来希望可以把这个交流扩大,做得更好。

  第二,青少年军事夏令营,这个也是对香港的中学生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们跟驻港部队有一个交流,安排15—17岁香港读书的中学生,每一年有几百个,到我们驻港部队的军营里面学习部队的生活。

  参加这个夏令营之前,他们觉得解放军生活真的很辛苦,香港夏天是跟北京一样非常热的,他们部队自己人就搬到礼堂没有冷气的地方,让学生住在他们的宿舍,就有冷气的,这很有爱心。还有可能两个星期三个星期不给学生们用手机,对现在的香港年轻人来说,没有手机是很辛苦的一个事情,但是过了几天之后,跟解放军有一些沟通或者是教育,就把这个手机都忘掉了,没所谓了,跟我们解放军人员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结束之后,很多家长跟我说,这些小孩参加这个夏令营之前不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但是参加之后他们生活的规律是很有改善,主动做家务,他们觉得这个教育真是非常好,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记者:组织了这么多次交流活动,您认为,京港两地青年交流还有哪些想象空间?您有哪些建议?

  杜家驹:回归之前香港青少年没有很多机会可以了解内地的生活情况,回归之后慢慢机会就多了,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尤其是青少年爱国教育方面,应该是可以加大力度,多一些交流活动,多一些爱国教育。

  你说我的普通话挺好,但是我觉得我的普通话还一般般,我的普通话是我10岁的时候,我爸爸妈妈聘一个老师来教我的,我在学校没有这个机会学普通话的。但是我的小孩,他们两岁在幼儿园已经开始学普通话了,所以他们的普通话肯定比我好,肯定比我标准。

  第二,现在学校有一个升旗仪式,这个也是爱国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暂时要延迟举办去驻港部队的夏令营,希望要把这个疫情控制好,所以希望这次疫情过后,把这所有这些交流活动加大力度把它搞好,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其中,京港青少年在科技的交流活动,这个我们北京政协安排,好像有5年了,一年在北京,一年在香港,一些香港中学生、北京中学生到两地来交流科技。这些中学生是在香港或者北京市得奖的中学生,一起分组做一些比赛,或者是一些科技的项目,或者是一些展览。他们跟我们说,其实教育或者生活的文化可能两地有一些差异,但是对方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北京中学生来讲,理论性是非常非常好,但是香港学生有一个特点,如果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时候比较强大,各有不同的优点,可以学习对方的优点,也可以互补。

  记者:香港回归祖国25年,青少年是香港与内地交流中重要的纽带,也是文化融合的使者,如今,不少香港青年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大计,您怎么看这种人才交流的意义?

  杜家驹: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大湾区非常正确,国家是非常了解大湾区的市民或者是经济情况,跟我们香港、澳门或者是大湾区其他城市,各自的优点不同,所以大湾区去融合,京港青少年科技交流已经体现出来,各自有各有的优点,如果应用在大湾区里面,这是可以优势互补,发展得更好,这是我非常希望未来可以见到的。

  黄永光、杜家驹在香港回归祖国的25年间,成长为香港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两地青少年交流搭起了坚实的桥梁,无数青少年因此受益。

  香港出生、北京学习、广州工作,香港青年梁万坤的个人经历,可以说是京港两地人才交流日益密切的一个生动案例。相比父辈,他有畅通的渠道了解内地,并通过个人努力,紧紧抓住了在内地的发展机会,如今在中医领域拓展自己的事业。

  记者: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时候你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医学的一名学生,现在你已经步入社会工作了。这5年来,你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哪些变化?

  梁万坤:我2018年的时候就毕业了,有一段时间会迷茫的,毕业之后做什么?留在北京还是留在香港?但是后来我选择了考研究生,就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是针灸推拿。因为本科的时候是中医的内科学,临床内科,研究生的时候想改这个方向,多学一点别的,就选择了针灸推拿,而且在针灸推拿这个行业,其实是比内科学的就业机会更多一点,而且收入也会高一点。现在刚好毕业一年,这一年里面都是在一个诊所里面做医生助理。

  记者:可能很多人都会问你,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接触西医更多,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你为什么会选择中医?选择到北京来?

  梁万坤:其实选择报读高校也是想选医科的,因为,第一,家里的人希望我去学医学,就业也有保障,我自己也有兴趣,所以选了医科。但是为什么不留在香港学?如果是西医的话,在香港那个门槛非常高,基本要状元才能选择西医的专业,而我自己能力可能达不到,所以就选择了中医方面,而且自己对这个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香港大学里面也有中医的专业,但是我没有学,后来我发现北京中医药的资源、师资还有学习环境,都要比香港的中医学要好一点,而且是一个专门的中医药大学,考的时候发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排名是第一的,要选就选最好的,所以就毅然选择了在北京读,而且北京也是首都,对我的吸引力也是挺大的。

  记者:中医背后是丰厚的传统中医文化,你在校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后,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感受?你觉得中医潜移默化给你带来哪些影响?

  梁万坤:首先是中医里面是包含了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积累,底蕴非常的深,中医只是把中国文化其中一小部分拿出来用,就好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我们的气候节气之类的,其余更重要我们古代医家的一个经验,它成为我们现在医术上一些借鉴的地方。它跟西医非常不一样。西医是不断开发新的药,新的手段,新的手术技巧,但是中医我觉得比较深刻的,它是回归初心,我们中医讲这个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我们要保护自己的一个正气,然后就可以百病不侵,我们是要保护自身。

  中医对我最大的影响,潜移默化,自己对养生这方面也很注重,总结来说,要配合自然,我们跟自然融为一体。

  记者:你今后有什么打算?会继续在内地拓展自己的事业吗?你怎么看内地提供的各种机会?

  梁万坤:我现在是考上了博士,我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的博士,然后打算一边工作一边上课。为什么去选择考博士?因为我自己想去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就好像我在研究生的时候学习针灸推拿,是跟着老师的专业方向,专门用针灸推拿治疗脊柱方面的疾病,我在这方面已经有很深的一个认知了之后,我就想再换一个学科。所以博士的时候我是用针灸推拿治疗妇科问题,这些都是我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因为我想解决疾病。

  其实在我身边有很多香港同学,其实他们都很积极在内地发展。在北京的时候认识别的学校的香港学生,有一些博士生、有一些研究生,不只是香港,也有很多台湾的、澳门的,他们都会留在北京继续工作,在这里结婚生子,定居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性,因为内地的市场是越来越大的,而香港的市场,就业的结构我觉得有点萎缩,人才自然是涌入机会大的地方。

  习近平主席曾寄语香港青少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机缘,希望大家把握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将来服务社会,报效香港,报效祖国。”

  希望在青年,未来在青年。一代代香港青年成长起来,在首都北京、在南海之滨,都有他们奋斗的身影,他们在成就人生梦想的同时,也为国家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