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07 来源:
文/郭隆
在撰写、收集、整理、编辑《老北京述闻·会馆卷》、《老北京述闻·故居卷》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探寻了文化,追溯了情怀,结交了朋友。具体有三点感受:
一是市、区政协深厚的文史资料工作基础是编辑出版《老北京述闻》的重要支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事业,是史料宝库中的瑰宝。在此次编书中,各级政协组织早期文史资料工作的扎实基础和深厚积累,为《老北京述闻》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大量的“三亲”史料和生动故事。如由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的《名人故居博览·北京卷》,由北京市政协文史委编纂的《名人与老房子》、《北京文史资料精选》、《梨园往事》等书籍,在这些文史书籍中,对同一处会馆、故居,以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人物口述,记载下北京会馆的兴盛过程、名人故居的生动趣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会馆故居的演变发展,这些记载多为“三亲”史料,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注重仔细比对,尽可能的回访作者,核实文稿内容并注重把更多的作者亲历、亲闻的讲述和故事充实到文稿中,犹如《三国志·裴松之注》般的充实事件过程或缘由。
二是编书工作汇聚起一批“三亲”史料的优秀作者队伍。在《老北京述闻》的编辑中,大家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团结、统战工作特色,充分发挥政协平台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优势,遵循文史作者集合名人后代、知名学者、文化大家的特点,广泛汇聚起“三亲”史料的优秀作者队伍。其中,名人后代如舒乙、徐定茂、纪清远等,知名作家如傅光明、肖复兴、白鹤群等,文化学者如宋霖、李乔等,保证了文稿的史料性与可读性。
三是编书工作也是学习老北京历史文化、体会历史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撰写编辑文稿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如编辑整理梅兰芳故居、杨宝森故居文稿,既可以学习京剧戏曲发展史也可以感受到戏曲文化对于对外交往、民间交流的推动;编辑整理张自忠故居、李大钊故居文稿,则是接受一次爱国教育和党史教育;编辑整理纪晓岚故居、胡适故居文稿,从中感受到文化大家的生活点滴,也看到建国后党和政府为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大量工作。
故居、会馆浓缩着城市的文化灵魂和人文情感,在采写、编辑文稿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了解细节,把对城市文化脚步、历史发展脉络的感情融入其中(杨宝森故居,阳平会馆的变迁),收获了知识也增强了对于民族的文化自信。当看到凝聚着我们工作成果的丛书印刷出版之时,听到我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深深感受到从事文史工作的乐趣。
另外,在新媒体强势冲击的今天,《老北京述闻》的编辑过程,也让我感受到传统出版业发挥自身优势的舞台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