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委员书库 > 老北京述闻 > 老北京述闻编余集

《老北京述闻》会馆故居卷采写感受

时间:2021-05-07   来源:

  文\任万霞

  根据《老北京述闻》“会馆卷”“故居卷”工作安排,我主要承担了2处会馆,1处故居的实地探访拍摄及文稿写作任务,同时承担了包括上述三处在内的10处会馆故居的拍摄工作。

  对于文稿写作,除了搜集材料,实地的探访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实地探访,查看现状,才能有更直观的了解。我去了贵州会馆和湖广会馆和毛泽东故居,写成题为《从樱桃斜街贵州老馆说开来》《宣南胜迹湖广会馆》《青年毛泽东与吉安所左巷8号》三篇文章。为了充实已有文章对于图片的需求,额外实地拍摄湖南会馆、浏阳会馆、绍兴会馆等10个会馆故居实景图。拍摄包含了各种角度,包括门口的、院内的、院外的等等。

  实地寻访是在炎热的盛夏,动辄汗流浃背。我们全体采编人员,按照各自分工,兵分几路走进古城北京的街巷胡同,地铁、公交、共享单车、变换着各种交通工具,更多的时候是步行,从一条胡同到另一条胡同,数着一个个门牌号,探寻这些藏在胡同街巷里的宝藏建筑。通常一去就是整整一天。

  为什么说是宝藏?在实地探访之前,我也做了一番功课,在这些地方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了解的它的前世,再看看今生的样子,会引发很多思考,心生很多感慨。写会馆故居不仅仅是描述它的建筑,更要讲好它的故事,挖掘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这些会馆故居有些保存修缮完好,比如湖广会馆。有些已经几经改造,比如贵州老馆,原有的建筑都已经没了任何痕迹,做过连锁酒店,当时正在改建成幼儿园,不变的是坐落在这个胡同的这个位置,这个门牌号。毛泽东故居则已经是民宅,门上贴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字样。在这些地方住过的人,可以说能够闪耀星辰,发生的故事都是一段段重要的历史片段,串联这些历史才造就了我们身处的当下。

  比如贵州老馆,是有着“再造共和”“近代军神”之称蔡锷在袁世凯复辟前被“软禁”的地方,后来蔡锷施计逃脱,成为讨袁的牵头人。他还是朱德的老师,可惜35岁就病逝了。我在贵州老馆的门口久久伫立,思绪浮想联翩,想到如果蔡锷不是早逝,那么历史发展的轨迹可能就会转向了。

  再比如湖广会馆是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国国民党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他曾在这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建党宣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

  吉安所左巷8号,是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的住所,那是历史上著名的1918-1919年。毛泽东一生三次进京,在距离第一次进京30年后,也就是1949年,他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站在这些革命先驱住过的地方,走过他们曾经走过的胡同,就仿佛是来到了离他们最近的地方,回望这些爱国先贤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感受到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整天的寻踪,就像一次忘却现实、忘记酷暑的一场穿越。所以,我想当我把稿子写出来的时候,待读者读了,也会发生同样奇妙的感受。当他或是碰巧路过或是专门打卡而来,了解到这些会馆故居背后的故事,就不仅仅是看到,而是深刻感知了,思想也得到触动甚至升华。

  北京倡导文化中心建设,对于会馆故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挖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口。从此再逛北京胡同,它就不仅仅是一条路,一间间房子,它充满着千年的故事,全部都是历史的回响。

  人们喜欢畅想、探索着未知的未来,但对真切发生过的历史却往往容易忽视。知道从何处来,才知道要到哪里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才能清晰地明白现在所处的历史坐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才更能明白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

  这次参与会馆故居的实地探访采写,与其说是一项工作内容,不如说是一项工作福利。我亲眼看到北京背街小巷整治后的新面貌,感受着古都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还偶遇了会馆文化陈列馆,对北京会馆文化发展变迁加深了了解,同时锻炼提升了工作本领。我很荣幸自己有机会做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但也深知自己的种种不足,比如历史知识不够丰厚,采写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