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委员书库 > 老北京述闻 > 老北京述闻编余集

《老北京述闻》采写过程与心得

时间:2021-05-07   来源:

  文\徐飞

  最初接到撰写《老北京述闻》的任务时,内心是不安的。尤其得知其他作者多是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北京文化建设各领域专家及名人后代,还是很有压力的。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会馆、故居众多,很多都被书写过。写作不能重复前人,我们通过材料整理分析,实地探访,从普遍中找出不同,从平常中升华出不寻常,突出每座会馆、故居自身的特色,同时使那些不被关注的会馆、故居通过我们的书写为人们所熟知。

  我想以台湾会馆为例,谈谈采写过程和心得体会,主要总结为三个“三”:三个特点、三次探访、三点体会。

  第一个三:三个特点。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历史上对台湾会馆的记载并不多。相比其他会馆,台湾会馆既没有悠长的历史积累,又没有传世的名人要事,被湮没在京城繁华的历史中。但通过实地走访不同会馆,对比发现,台湾会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大陆地区唯一一处原址保存,以台湾命名的老会馆,历史上很多台湾人曾在此落脚,如张我军、林海音、钟理和等,台湾会馆本身就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台湾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一座老建筑的活化,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新世纪以来台湾会馆被重新修复、利用,重焕生机,成为两岸同胞拉近距离的新家园。我想,唯一性、不知名、善利用是台湾会馆不同于其他会馆的三个显著特点。

  第二个三:三次探访。没有史实资料,就多到实地探访发现线索。2019年8月6日,我第一次步入台湾会馆,感慨这座已经在大江胡同矗立了47000多个日夜的会馆,我之前竟从未踏足过。从外到里,从建筑到馆陈展览,我仔细查看各处细节。有两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处是会馆外展现的“台湾五人上书”的历史,另一处是会馆匾额的题写者卢嘉锡。卢嘉锡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他多次出现在我过往编辑《情系两岸“留种园”》《喜迎科学的春天——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台湾省代表团》等文章里,他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市政协老委员卢咸池的父亲。卢嘉锡先生是台湾省台南市人,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委员的文章写的都是父亲卢嘉锡情系两岸的故事。这些线索告诉我,这对父子与台湾会馆有着不解之缘。会馆展出的资料远不能满足写作需求,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卢委员的电话,说明缘由。

  第二次到访,便是一周后的采访。与卢委员一起接受我采访的还有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郑大。会馆的历史、复建过程、在京台两地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与市政协的渊源……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使会馆在我脑海中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展现,在了解会馆历史的同时也进一步学习了政协的历史。我想,对卢委员的采访,也充分体现了市政协文史资料的三亲特色。

  第三次探访,便是拿着初稿到会馆与卢委员反复核对史实、年代、数据等细节。

  第三个三:三点体会。

  一是我对北京会馆的“来”与“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当京城的不少会馆、故居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和人们的视野时,台湾会馆却重新焕发生机,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组织涉台活动,举办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助力了两岸融合发展,也成为了两岸同胞联络亲情、增进感情、加深友情的新平台。台湾会馆为文物保护、管理、运用提供了样本,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是我对政协职能与政协情怀有了更新的认识。切身感受到政协是个大家庭,政协组织是广泛凝聚各方力量的平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有政协委员的身影,即使他们已经不再担任委员,也始终对政协组织满怀深情,使我深受感动。政协委员本身就是我们写作的宝库与“富矿”。

  三是增强了我传承古都文化的信心,坚定了助力北京文化建设的决心。近期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看到一段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克服困难、力排众议修建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建成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的过程,很受鼓舞。只要肯干,办法总比困难多。完成采写工作,是克服困难,挑战、提升自己的过程。看到出版的书籍受到认可,增强了我传承古都文化的信心。

  到市政协工作后,跟随专委会走过不少胡同、故居、历史文化遗址等,参与了挖掘文物历史文化内涵、文化传承与利用、老城保护、中轴线申遗等调研,每调研一次对北京深厚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了解就多一分,宣传报道好委员们对文化建设真知灼见的决心就多一分。这次采写更加深了这份决心。

  我将保持这份信心与决心,从政协工作自身出发,为讲好北京人文故事,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