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提案建言 > 人民团体、市政协专委会

北京市科协:推进北京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建设

北京市科协

时间:2023-02-27   来源: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

  问题及分析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坚持首善标准,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首都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多元主体的科普格局不够大;二是科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不够深;三是科普场馆的引擎作用发挥不充分。

  建议

  第一,持续推进科普主体多元化。以《科普条例》修订为契机,明确科普为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既包括科学也包括技术的“大科技”。明晰科技、文化、教育、宣传等各方科普职责,将责任具体化、清单化。进一步拓展科普主体范围,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不断提升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大科普”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对新媒体、自媒体等的支持、规范机制,培育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型科普主体,推动形成全社会、全产业、全媒体等多元主体协同的“大科普”格局。

  第二,持续推进科普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普条例》修订,明确将科普工作纳入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规划,纳入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健全科普配套政策,强化对科普的规范性、标准化要求。建立部署、执行、督查、考核、评价工作闭环,完善科普和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常态化评价。挖掘科普多重价值,强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生态环境、应急等领域政策与科普有效衔接,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第三,以“科技馆之城”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场馆融合发展。将“科技馆之城”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纳入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整体规划,由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市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配合实施。强化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弘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品及服务规范管理,统筹科技、文化、教育等类场馆公共服务评价,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深度联动,构建与“大科普”相适应的创新文化供给体系。

  第四,推进实体场馆和数字资源一体化发展。抓住数字化革命机遇,聚焦数字化场馆、一体化平台、大数据管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优势,强化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数字化效能。加快推进数字科技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数字化发展目标,提高公共文化保障能力。强化实体场馆、流动场馆、数字场馆等统筹建设和运行管理,助力实现科普资源和服务均衡发展。整合科技、文化、旅游等公共文化资源,构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服务平台,打造实体科普与数字科普融合发展的北京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