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加强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提案
时间:2010-03-12 来源:
提出团体:人民团体、市政协专委会
案由:关于大力加强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提案
问题:
北京农产品流通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首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北京市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现有的九大骨干批发市场(新发地、中央市场、大洋路、八里桥、石门、水屯、回龙观、锦绣大地、岳各庄)和其他的农产品市场对于保障首都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存在规模偏小、食品安全监控差、环境脏乱、交易方式落后、服务功能单一等诸多问题,这与把北京建设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战略目标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首都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
分析:
1、北京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与首都农产品流通需求、现实情况和郊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不适应。一方面,目前全市总人口已达2000万人的规模,大体每天需求量蔬菜2000万公斤,果品900万公斤,猪肉110万公斤,牛羊肉49万公斤,米面500万公斤,鸡蛋50万公斤,食用油50万公斤,食用糖50万公斤,食用盐25万公斤等等,这些农产品基本80%由外埠供应。以上需求极大部分由九大骨干批发市场作为一级供应,大体三个三分之一分别流向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和机关团体、超市连锁及零售企业。分布在市区各处的300多家农贸市场,通过其个体摊贩从批发市场进货并向市民出售;超市等零售企业除部分产品与生产企业直接挂钩外,其余也是从批发市场进行采购。在农产品流通供应格局中,产销连接的主动权掌握在销售商、加工企业手中,农民及其合作组织在总体上远未作为主体进入市场,因而在整个产业链条中表现较为被动、盲目,利益分享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北京郊区年总产量约50亿公斤的蔬菜、约5亿公斤的瓜类、约7亿公斤的果类,因销售渠道、网络不健全,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缺乏力度和整合,销售存在极大困难。京郊农业只有下大力气与现代市场实现对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卖难”的问题。
2、北京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不能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和应急供应。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骨干市场投资和举办主体多元,或国企或民营或乡办或村办,政府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农产品供应,特别是在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和应急供应等方面,显得被动。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北京不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及所处位置与首都城市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首都城市建设与发展,使得位于市区的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位置、功能和运作模式上将不得不面临被调整的局面。未雨绸缪,我们必须着手进行北京农产品流通枢纽在位置与功能模式上的调整,在适当位置建设大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否则往后将会愈加被动。
4、郊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建设和完善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为了促进京郊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稳步提高,北京市正在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计划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35万亩,建成一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这就需要下大力气加强设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建设与完善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抓住了应对设施农业配套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业化,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和农民致富步伐。
以上分析表明,农产品流通事关重大,在当前阶段我市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管理与建设,基本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品质、稳定供应、应急保障和郊区农民进入市场。要抓住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一级批发市场这一关键环节,突出政府导向作用,实现统筹发展。
建议:
鉴于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所面临的形势,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市政府尽早在北京郊区适当位置建设一处有较大规模容量、政府可控的现代化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该中心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民生,促进郊区农业发展,在首都食用农产品安全供应、城市应急体系以及稳定物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市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群中发挥导向作用;在培育郊区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增收致富中发挥平台作用。
农产品流通,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行为,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大都市都有政府举办的农产品流通枢纽,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也是如此。总结我市农产品供应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2008年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农产品供给的经验,包括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认为,我市宜尽早启动这个项目,早做早主动。
作者:
责任编辑:yanjin
来源:
图:市政协宣传处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