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提案建言 > 民主党派、市工商联

农工党北京市委员会:再启北京蓝天保卫战新征程

时间:2024-02-23   来源:北京市政协微信公众号

   问题及分析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立足北京作为首都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深入改善势在必行。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2年PM2.5浓度为30μg/m3,比2013年下降66.5%;优良天数为286天,比2013年增加110天;重污染天数为3天,比2013年减少55天。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仍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北京市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压力不足。当前北京市空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北京市空气质量在国内及全球典型城市中处于中后水平。二是北京市PM2.5浓度距世界卫生组织(WHO)准则值差距巨大。2022北京市PM2.5浓度仍高达WHO准则值的6倍。但当前PM2.5约束目标较宽松:北京2022年PM2.5已降至30μg/m3,提前超额完成2025年目标(35μg/m3)。
  第二,2023年上半年空气质量同比大幅反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压力。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欧盟和美国的平均水平,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超大气环境容量,加之当前面临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空气质量反弹压力巨大。二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还受到气象波动、外来传输、沙尘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第三,移动源治理成为北京空气质量深度改善的瓶颈。一是北京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民用建筑、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用能占比越来越大,减排难度大,减排空间越来越小。二是2022年北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充电服务公桩数量少、能力低、分布不合理。受限购政策影响,北京推动车队清洁化的关键在于存量车清洁化,但推动存量燃油车替换为新能源车的难度巨大。
  第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待加强。当前区域联防联控主要集中在重污染应急、秋冬季大气污染强化防治、重大赛会保障等领域,污染天气应急门槛较高,应急预警启动频次下降,发挥作用逐渐减弱。此外,缺少完备的环境空气质量和污染排放数据共享平台;联合执法面临排放标准、执法尺度、处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建议
  第一,明确面向“美丽北京”建设的空气质量战略目标:
(1)北京市到2025年,PM2.5浓度稳定控制在30μg/m3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到2030年,PM2.5降至27μg/m3,完全消除重污染天;到2035年,PM2.5降至25μg/m3,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2)率先将延庆区建设为“美丽北京”示范区,到2025年和2035年,PM2.5浓度分别降至25μg/m3和15μg/m3。
  第二,加快建立北京市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明确中长期及分阶段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优化调整能源供给结构,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减煤、稳气、少油、强绿电”。全市新增能源消费量优先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障。基本完成农村清洁供热改造,基本淘汰全市燃油锅炉。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打造“零”污染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强化新增产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约束。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动态调整退出。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产业园区绿色改造,打造“零”污染产业示范区、净零排放产业。统筹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
  第四,持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积极推进重点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京津冀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车辆“油换电”,到2025年公交、环卫、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基本电动化。推动存量燃油车替换为新能源汽车;在2025年、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提升至45%、70%。
  第五,大胆探索经济补偿机制,创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降低污染天气应急门槛,开展中度污染联防联控。强化移动源区域协同减排,建立在用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共享平台。按照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结合经济体量,设计区域大气环境对赌与补偿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优化资金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