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提案建言 > 民主党派、市工商联

民建北京市委员会:推动北京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建北京市委员会

时间:2021-05-20   来源:2021年05期

  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北京市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还处于发展前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市场规模大、企业规模小,年产值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多数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竞争力较弱,缺少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二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配套存在短板,产业链企业间关联度较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起步晚,综合实力薄弱,产业吸引力不足。三是规模化生产线较少,市场空间不足,影响成果在京转化和落地。四是原有部分标准滞后于市场发展,产品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尚未健全,易造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五是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装配人员、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建议组建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组建联合体,筹建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并由其负责运营。布局产业链、创新链、公共服务平台及基金四个板块内容。其中产业链吸引典型创新企业入驻,把增量部分如小试、中试及产业化等环节集聚分园落地;创新链吸引从事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入驻;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共性服务模块,打造产业链生态圈;联合投资机构成立产业基金。

  攻克机器人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动中关村创新型企业与开放实验室的融通发展,共同开展研究成果实验验证、商业可行性研究、知识产权申请和推广、产品商业化验证等。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核心部件技术协同攻关,突破本体、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强化京津冀产业区域协同合作。立足海淀,强化基础研究和资源配置,打造北京机器人设计和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构建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体系。结合京津冀需求,开放智能机器人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专业化生产制造基地,推动优势产品规模化生产。探索新的技术集成模式,推动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在传统企业示范应用。

  探索产业链集群孵化新模式。为入住孵化空间企业开放产业链相关资源,快速集聚或孵化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初创企业。通过初创企业新兴技术补充完善成熟企业创新链条,实现创新模式由单一领域的离散式突破向跨领域的群体性突破转变。建设敏捷制造、检测认证中心等开展小试、中试、产品性能检测和验证等工作,为入孵企业提供多品种、小批量敏捷定制服务。推动完善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重点突破汽车、电子等高端应用领域的2到3种工业机器人,带动我国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

  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建立国产工业机器人首台套研制与应用的风险补偿机制。强制特殊行业如喷漆、铸造等高温、高噪声、环境恶劣的工作岗位采用工业机器人。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