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报道

京剧大青衣姜亦珊的不惑之年 | 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主题词:京剧大青衣姜亦珊的不惑之年 | 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版号:

新闻单位:北京新闻广播    委员会:    作者:天驰    时间:2018-12-08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姓名:姜亦珊

  出生:1978年4月

  经历:北京京剧院张派、梅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金唱片奖得主。

  不惑感悟:感恩这个时代,特别幸运,我从事的戏曲艺术,它让我穿越了时代,体验了精彩的艺术人生。

  2008年,新编京剧《大漠昭君》首演,正是由姜亦珊领衔。这出戏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北京京剧院和内蒙古京剧院合作创排,顺应了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帮扶的主题,二是年仅三十岁的姜亦珊在表演中融合了“梅、张”两派青衣的韵味,这种摒弃“门户之见”的突破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你可以表演上用梅派的雍容大方,指法、脚步、身段,在唱腔方面,你可以突出张派的高昂,若隐若现。

  她凭借这部戏斩获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加上后来的金唱片奖,姜亦珊几乎实现了戏曲演员奖项的“大满贯”,并非出身世家的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

  就是因为改革开放赶上了一缕春风,当时是第一届国家培养的公费的京剧学员,学了六年中专,一分钱没花!去了天津京剧院以后,又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和流派班的深造。跟过去不一样了,你看,我跟我师傅学习,可能别人不是我师傅的徒弟,因为流派班也可以学习,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姜亦珊原本师从张派青衣薛亚萍,没想到后来机缘巧合又拜在了梅葆玖先生门下:

  到了北京京剧院以后,我分配到梅兰芳京剧团,都是唱梅派的,梅先生知道我唱张派,他提出来的,可以收我,所以我当时很诧异也很惶恐,所以我问了梅先生,我说这合规矩吗?梅先生说,合规距啊,张君秋先生就是梅兰芳的学生。他身上这种儒雅和大方,非常的影响到我。

  除了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还尝试艺术生产模式的创新,鼓励京剧名角把演出项目制管理。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姜亦珊成为了北京京剧院第一批体验项目制的演员,自己的专场自己来推广经营:

  《亦彩绽放,大爱如珊》,就是我的专场,要联系剧院做整体预算,剧目的定制,角色的分配都是由主演来定的,在之前呢,我们只管唱戏,更不用关心票房,原来演戏就不用动脑子,现在需要动脑子了。

  2012年,履新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姜亦珊郑重地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提案,享受到改革红利的她希望身体力行地大范围推广京剧艺术,她建议加大传统艺术进校园的力度,鼓励艺术名家多传艺,多普及。这个提案的内容,直接促成了北京市教委后来推广的的“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姜亦珊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基层京剧普及教学当中:

  “高参小”项目非常让他们受益,更加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义礼智信”,都在戏里面,她唱了《穆桂英挂帅》,她就知道有国才有家,巾帼不让须眉,小男孩学了《三家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要孝顺自己的母亲。

  关于未来,姜亦珊还有更多的期盼,京剧的普及之路怎么走,如何培养高水平的观众,是否能促成高校京剧社团的聚集效应,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戏曲不仅仅限于剧场,可不可以搞直播,这都是可以尝试的。我们赶上了互联网高科技,我们又是传统艺术,怎么把它们有机的结合?

  姜亦珊说,四十不惑,也就是许多事情想明白了,也积累了继续开拓创新的心气儿:

  因为40岁对传统艺术、京剧演员来讲,还是一个青年,发挥我的光芒,将京剧艺术遍及到每一个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