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这里距北京市中心仅几十公里却一贫如洗,最近他们脱贫有了新进展 版号:
新闻单位:北京晚报 委员会: 作者: 时间:2018-08-27 来源:北京晚报
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一直铺到低矮的土炕前,老屋里昏昏暗暗。
泛黄的老报纸贴满墙,几床破旧被褥堆在墙角,所有家当一览无余。
屋顶垂下来一个沾满灰尘的白炽灯泡儿,灯泡儿不大,可是这屋里唯一的用电设备。
……
一年前,这一幕,被下村走访的时任房山电力公司霞云岭供电所所长路林波看在眼里,“村里的用电量为什么那么少,这就是原因”。
老路把眼前的景象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里。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身边还有人日子过得这么苦”,希望有人帮他们找到脱低的出路,让他们家里不再是一根电线一盏电灯。
村民家中
老路拍的照片源自哪儿呢?其实,这是战争年代的革命老区,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离繁华的京城只有区区几十公里的房山区霞云岭乡,一片烙着红色印记的青山绿水。
霞云岭在明代称霞岭,清代称匣岭,后因峰峦常现岚光霞影改称霞云岭,霞云岭乡面积218平方公里,是房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乡,全域为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
近年来依托“一红一绿”资源优势,在大力推进青山绿水建设中,红色旅游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后发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发展并不均衡,一些低收入户尚未“脱低”,还在致富增收的路上探索。
路林波所长的照片,在微信里不断传播开去。
而这张照片,真的引来了远方的目光。
北京电力公司的干部们看到了,他们根据用电量,寻找“木桶理论”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北京晚报的记者们看到了,这些“急性子”开着车翻山越岭地赶过来,镜头前的景象,让我们既震惊又心疼。
在银水村里,两百来户人家,五百来口人,有些老弱病残长期重病卧床。除了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大多数村民一年到头的进项,就是靠天吃饭,汗珠子摔八瓣,土里刨食种庄稼。
重残村民
现任的霞云岭乡供电所所长李雪峰坦言:“祖祖辈辈的山里人家,性情淳朴,却也有意识封闭的一面。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维持村里的基本公共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银水村党支部书记陈宏金天天急得火上房。见了电力公司干部和晚报记者,陈书记来个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现在脱低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市里区里都关心我们。说实在的,银水村已经扒上了脱低的房檐儿,要是再有人托我们一把,我们就上去了!”
话说到这份儿上,有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劲头儿。
急性子的记者劲头十足:“陈书记,您再详细说说,咱们一起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陈宏金带着远道而来的几个热心肠,在村前村后转了一大圈儿。
他边走边打开了话匣子:“其实这些年,不断有爱心人士给乡亲们送吃送喝捐衣捐物,搞个仪式,拍个照片,热闹一阵子,冷清一程子,弄来弄去,村民们就是摘不掉脱低的帽子,思来想去,还是路子没找对。”
只有路子对了头,日子才有盼头儿。
霞云岭乡
现在,银水村致富的最大基础仍然是农业生产,好山好水赋予了绿色天然的农副产品生长环境。
大盖柿子红肖梨、薄皮核桃大甜杏、花椒香椿嫩茼蒿,山里的宝贝很多,但是因为没有成熟稳定的销路,缺乏配套的保鲜冷藏储存设备,果子下树就容易坏,蔬菜收了就慢慢儿烂。
千辛万苦换来的劳动成果,搁不住,卖不出去,换不来钱,脱不了贫,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尖儿上。
霞云岭乡农业发展科副科长张明对此深有感触,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银水村的柿子、杏儿、梨等鲜水果,产销比仅有20%左右,久而久之,村民们不愿再采收这些挂在树上的果实,觉着忙活半天没啥用。再后来,大伙儿连果树都懒得管理了。
霞云岭茼蒿
张明给记者打了个比方:“茼蒿大家都是吃一茬,长一茬,割一茬,这样的茼蒿才一直保持鲜嫩。可是茼蒿要是老卖不出去,村民就不割不管了。在地里长一人来高,这么老的茼蒿谁还吃啊!”
村里的老少爷们时不时凑在一起想出路,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们更是一门心思放在找脱低的突破口上。
“咱一不短志气,二不缺勇气,三不惜力气,缺的就是致富的路子和资金。”陈宏金说:“眼看着全北京都在忙着精准扶贫补短板,银水村不能拖了后腿”
采访中,大家的话题渐渐集中到给村里引进现代化冷链储藏技术上来,老陈兴奋地一拍大腿“嘿,咱们想到一块儿去了!我们党支部的老伙计们也觉得这是个灵丹妙药”。
修建一座冷库,直接延长了银水村农副产品的储存时间,打开销路,就能转换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全村脱低大有希望!
在青石坡下,越聊越热乎,大家一拍即合,思路就这么定下来了。
记者迎着山风往回赶,但心里却热得发烫。
怎么才能把修建冷库的事尽快办成呢?这笔扶贫资金从哪儿找呢?
锦上添花的事常有,雪中送炭的事可不那么简单。再好的想法,落不到实处,就成了空欢喜一场……
就在我们心急火燎地四处联系之际,事情有了转机。
今年北京“两会”结束后不久,记者在采访中偶然提到这件事,引起了北京市政协常委闵丽华的高度重视。
北京市政协常委闵丽华(右二)
闵委员多年热心公益事业,每年都向福利院、敬老院捐款捐物。
听了银水村的情况,她特地拜托晚报记者整理一份调研摸底材料,说要详细了解一下。
没过两天,闵委员给记者打来电话,赞同这个扶贫方案,决定出资30万元,为银水村捐建一处面积超100平方米的生鲜冷库,还要在冷库外铺设一条方便果蔬运输的硬化道路。
好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到霞云岭乡。
霞云岭供电所的李雪峰所长当即表示,他们会在冷库建设和建成后的配电、送电、用电等方面提供最大的帮助,为减轻村委会的用电负担,他们还将探索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为冷库供电。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霞云岭乡政府、房山区慈善协会的支持下,今年7月,30万元善款顺利拨付到乡政府,银水村的陈宏金书记马上给记者打来电话:“记者同志,冷库前期施工已经开始啦!”
8月17日,记者和房山供电公司的同志再次驱车来到银水村。
陈宏金笑逐颜开地说:“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乐开了花,村干部也要抓住这次脱低机遇,一定把好事办好,让闵常委放心,让关心我们的北京晚报读者放心。”
未来的冷库
经过和施工企业多次协调,村委会本着集约节约、方便村民的原则,把村里一处闲置的鸡舍改造成果蔬冷库用房。
这个新建冷库由3个制冷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单独制冷设备。这样一来,用一个单元开一个单元,“三居室”的冷库既实用又节电,制冷效率大大提高。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现在冷库用房的内部改造、外部路面铺设工作已经开始,工期45天左右,建成后正好赶上红肖梨下树。
“让红肖梨第一拨儿住新房!”工地上笑成一片。
捐款到位了,冷库能否顺利建成使用,让红利最终惠及村民,后续工作更加关键。陈宏金书记多次向记者表态:“村里一定做到专款专用,用心做事,接受监督。”
同时他还向记者透露:冷库的建设,不光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也成为带动银水村民宿旅游、保障村民就业的催化剂,村里正赶上另一个发展机遇。
原来,作为房山区低收入增收农业产业项目之一,霞云岭乡银水村休闲农业果品采摘园项目已经启动。
果园项目
现在,银水村西南台有150亩可以利用的山坡和荒地,果品采摘园的建设既能解决低收入户就业,也能增加林木覆盖率
“以后村民可以到采摘园上班,在家门口挣钱。”采摘园建成后,樱桃、大桃、鲜枣等果品也要到冷库储藏。
现在,果园施工已经启动,停车港湾已经建成。
有了果园,有了冷库,下一步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找销路,把这些有机蔬果卖出去,以前山上的柿子熟了,我们在市面上只能卖到一元一斤,要是在冷库储藏一段时间,到冬天销售旺季时再出手,就能卖到三四块钱。大伙儿准能过个肥年!”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和供电所的师傅们兴奋不已:“银水村的好日子,有盼儿了!”
期待着金秋时节,冷库建成,硕果满枝,我们相约再来一起忙秋收!回到报社铺开纸笔,准备写下这篇带着露珠儿的报道。
忽然看见案头《北京日报》上刊登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里,分明地写着“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