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报道

“让常态化监管成为治理常态”

主题词:“让常态化监管成为治理常态”    版号:9

新闻单位:人民政协报    委员会:    作者:张惠娟    时间:2018-06-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是一项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既是目前教育部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政协委员调研的重点。作为教育大区的北京市海淀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对民办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的综合治理之路。

  2018年6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六年级学生王俊一(化名)和同学们照完毕业集体照,独自一人乘火车前往贵州老家,利用端午节的契机,开启了一场“毕业旅行”。

  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家长们为孩子的小升初奔走忙碌的时候,也是各种培训班招生的火爆期。因为,很多小学毕业生会通过这段时间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学习初中的知识,以便进入中学后能“领先跑”。而现在,像王俊一的家长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学习问题上开始放平心态,逐渐回归理性,更加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前学习,永远在赶,孩子累,家长也累。这段时间,我想让他独自回老家,体验一下家族的亲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变迁。”王俊一的妈妈说。

  家庭教育大讲堂,为家庭教育“补钙”

  王俊一妈妈对孩子教育心态的转变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在北京市,海淀区名校林立,家长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高。在这样的群体中,作为普通家长的王妈妈,深感压力巨大。

  起初,她也曾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十分焦虑。“看到人家孩子都在上奥数等培训班,我心里还是有点恐慌,一位家长告诉我没有奥数的学习经历,孩子上好中学几乎没戏。”2012年,在王俊一刚刚小学二年级时,内心焦虑的妈妈便开始对各种教育培训信息十分敏感。王妈妈手机微信中加入了5个“小升初家长群”,每天打探各种信息。“群里的任何信息都会让我不平静,我的压力比孩子还要大。”王妈妈说。

  “家长交流群里的家长都比较焦虑,一个消息,就能引发大家的各种担忧。”王妈妈说,一位群友妈妈“点拨”她说,“孩子的起步已经晚了,得赶紧追。”于是,在孩子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暑假,她和几位家长在某培训机构“攒”了一个奥数班。整个暑假,孩子都在“家-培训班”的两点一线上奔波,白天学习,晚上刷题。由于之前没有这样的学习基础,王俊一学习起来特别吃力。

  后来,一次参加“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的经历,打开了她了解教育的另一扇窗口。自此以后,王妈妈每次准时参加“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有一次,大讲堂邀请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向家长们详细解读“小升初”这个热点话题。于校长告诉家长,“在小升初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非盲目追逐培训班。”于校长讲座结束后,王妈妈和几位家长将于校长围住,继续咨询。

  对照自己孩子的经历,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王妈妈做出了一个选择——退掉奥数培训班,“他并不是数学思维能力很高的孩子,奥数学得很吃力,且对数学越来越厌烦。”王妈妈说,与其这样比拼,还不如让孩子踏实地将书本知识巩固好,留出大量的时间阅读。“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感觉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知识。”王妈妈说。

  “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是海淀区教工委、教委主办的,主要服务家长的纯公益性质的“第二课堂”。每月一期,不仅服务海淀区内的广大家长,区外家长也可以参加。大讲堂开办近7年来,邀请主讲嘉宾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情况,从“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让孩子远离成长误区”“学校与家庭教育如何有效结合”等家长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广大家长一起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并形成了一个长效机制。

  “330工程”,解决课后托管难题

  “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孩子去哪?”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北京市海淀区两会上委员们提案的焦点。

  今年3月,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发布了一项《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学课程设置和科学安排教学授课时间的通知》,要求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切实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4月11日,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又召开了教育系统课后服务工作专题会议。会上,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陆云泉就有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特别是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是家长们的现实需求,也是遏制课外培训班乱象的重要抓手。”陆云泉向记者介绍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所有的课后服务以学生自愿参加、家长主动申请为前提,家长也可以选择将孩子接走;二是公益性原则。学校实施课后服务,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全部费用由政府买单;三是校本化原则。

  “原则上,课后服务时间从15:30延长到17:30,具体服务的内容,不能安排集体补习文化课、不能安排集体讲新课、不能赶教学进度。”陆云泉介绍说,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老师可以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提供课业辅导;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主的自学。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发展。

  而学生3:30以后在校的安全问题,需要家校共同负责。在海淀区的课后服务方案中,要求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一份《学校课后服务安全责任协议书》,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家长需向学校提出课后服务的申请并签订服务协议,报学校审核同意后,学生才能参加;而作为校方,要制定出安全工作预案及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等,消除隐患,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还要通过制定审批制度、家校衔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确保课后服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一直以来,小学教师编制不足,教师的工作量大。在课后服务人员上,海淀教委主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解决,也鼓励有意愿参与的学校教师参与,政府在老师自愿申请的前提下,拨付一定的管理费用,以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课后服务体系。

  目前,在海淀区,像中关村三小、海淀民族小学、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等学校在周一、周三和周四都通过本校教师参与、购买社会服务、家长志愿参与的形式,开设了“课后一小时”活动,有效地与校内课程对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兴趣学习相结合,解决了“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把在校外培训机构上课的孩子吸引回流到学校。据悉,本学期“330工程”在试点校已经推进,下学期将在全区全面推进,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增效,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执法大队”,做教育田园的“守护神”

  在海淀区,有一支专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执法大队,成为维护海淀区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绿色有序发展的“守护神”。

  “海淀区培训机构体量大,办学主体多元、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截至2017年年底,经区教委审批的民办教育培训学校421家,经区工商分局审批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咨询类机构达38788家。”陆云泉告诉记者,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发文后,海淀区迅速成立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区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涵盖14个职能部门及全部29个街镇,建立了会商和信息报送机制,确立了“全区统筹,依法治理,部门联动,分类推进,循序渐进,标本兼治”的原则。

  如此大的体量,加大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从2016年开始,海淀区教委率先在北京市成立了教委直属执法事业单位———教育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并按照区域划分网格,责任到人,加强巡查,将管理关口前移,对群众的投诉举报快速做出反应。

  在成立教育环境综合治理中心的同时,在海淀区教委还设立了社会教育研究所,为治理提供理论决策参考。2017年,海淀区教委还制定了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加大年检工作力度,建立了警示机制、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公示制度。

  随着机构的增多,编制内执法人员已经不能满足需求。2018年,综合治理中心面向社会招聘人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了一支20人的民办教育专业管理的编外团队,聘用人员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参与到培训机构的治理监管中来,为治理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综合治理中心成立至今,共立案14起,执法检查300余次,监管力度明显加强。”陆云泉告诉记者。

  据陆云泉介绍,海淀区教委将研究、拟定、推广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业务的格式合同,并在合同中印制查询二维码。“家长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综合管理平台对报班机构进行线上查询,并能够对机构办学质量进行评价、监督、举报。”陆云泉说。

  学术支持,为发展提供原动力

  2018年5月23日,对海淀区来说,是一个见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又一节点性历史时刻。

  在位于北京市西四环北路的海淀教委会议室,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和海淀教委主任陆云泉分别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了《中国教育学会(海淀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实验区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海淀区正式成为中国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实验区。

  “学会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建实验区,一方面希望将各地的先进经验挖掘出来进行总结推广,另一方面将学会已成型的学术与技术方法介绍给地方,帮助地方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非常欢迎海淀区成为学会的试验区,今后一起探索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经验。”张东燕介绍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教育学会希望能在此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专业优势和第三方组织的作用,协助教育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推动各地进一步落实相关要求。未来,中国教育学会将主要从信息化、数据化、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实验区的主要工作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化支持。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是一个难题,海淀区培训机构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影响力广,管理任务艰巨,学术研究尤有必要。目前已经显现出管理标准不明确、行政责任界定不清晰、课程内容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中国教育学会的政策、专家资源和资金支持下,海淀区将加快推进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为常态化监管展开探索,让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有益补充。”陆云泉表示,今后海淀区将在以下三方面着力:抓紧建立工作平台,提升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借助市场的力量淘汰违规违法培训机构;针对超纲教学、超前教学、教师师德等监管难度大的问题,抓紧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和监管机制研究。

  “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自上而下国家层面的高位协调,更需要自下而上在基层创造性地探索实施。”在陆云泉看来,只有加强研究,在源头加强学校内部治理,让常态化监管成为治理常态,才能从根本上彻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问题,让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