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8 > 聚焦 Spotlight
时间:2022-08-19 来源:2022年08期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叠加,北京市部分民营科创企业遭遇运营发展困难,产能、销售、营收及科研投入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振兴国际智库联合有关部门近期调研北京市十余家民营科创企业发现,预期转弱、信心不足、融资能力下降是目前民营科创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虽陆续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但受访企业普遍希望纾困政策能够进一步细化,更具针对性,同时在落地执行见效层面能够进一步完善。
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成为部分民营科创企业首要难题。今年4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和防控加严等多重因素影响,北京市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振兴国际智库在市委统战部和工商联支持下,完成对2870余家民营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5%的民营企业产能利用率在30%以下,超过46%的企业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严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超过20%的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停滞。
部分民营科创企业反映,目前遭遇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业务开展受阻、项目实施放缓。有企业介绍,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各项目实施节奏打乱,公司业务开展和经营管理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完成的合同签订数量同比大幅度下滑。二是物流供应链受阻,复工复产难。调研显示,31.42%的受访企业反映目前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疫情封控导致物流受阻,上游原材料供应、物资严重匮乏导致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上涨,下游成品仓库带来的库存压力上升导致库存积压成本上升。
有企业认为,疫情防控产生的“物理”阻隔对科创型企业有一定影响,但最关键的是“物理”阻隔在市场预期和信心方面带来的“化学反应”。
振兴国际智库调研数据显示,针对政府出台的纾困政策措施,超过37%的企业表示不了解。由于纾困贷款仍然对企业的销售额、资产情况等都有要求,比较苛刻,企业获得贷款支持仍然很难。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7%的企业当前现金流仅可保证公司正常运营时间3个月以内。部分民营科创企业反映,由于科创企业大都没有重资产,因此银行贷款面临重重障碍,市场预期持续走低使得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渠道也不畅通。
强化纾困政策支持,增加企业获得感。今年疫情反复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困难企业恢复发展,为广大民营企业雪中送炭、纾困帮扶,切实减轻疫情防控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部分民营科创企业期盼:
加大拉动消费力度,激发内需动力。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元,同比增长50.6%。部分受访企业认为,由收入减少、消费心理被改变等原因,疫情封控措施放开后消费端并未出现“报复性反弹”,亟须政府在相关领域进行政策性引导,率先在消费领域实施振兴行动,尽快着手制定实实在在的、范围面较大的拉动消费措施和活动,让政府的投入落实到企业、消费者身上,缓解消费降级的态势,把内需动力激发出来,从而形成拉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期盼减税降费政策力度更大。部分受访企业认为,减免税额、降低电价、全国收费公路疫情期间免收通行费等政策对于企业的帮扶最直接有效,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个税手续费的返还比例,针对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进行返还,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政府补贴。疫情影响下大企业的龙头效应,对于带动产业链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市场供给、稳定就业、增加税收效果更加明显,建议有专门政策直接对接各行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围绕减税降费、惠企纾困、支持促进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
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融资问题。建议金融机构对信用较好的创业企业放宽抵押贷款条件,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因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中小企业予以展期或续贷,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服务费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低息贷款,定向支持中小企业。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为相关企业做好续贷服务,努力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快续,支持民营企业度过危机。
发力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从“物理世界”转变为“数字世界”,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建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服务业企业进行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下大力度培育网络化健康管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线上文化娱乐等新兴业态和消费热点;政府可提供专项补助或出台补助券,鼓励企业在数字化升级方面加快、加大投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疫情特殊期间能最大程度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尽可能保持正常生产运营,促进提升运转效率。
作者李志起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
作者李放系振兴国际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