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7 > 谈往 History
时间:2022-07-22 来源:2022年07期
太医院既是医疗机构,也是行政衙署与医学教育机构。早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中,就有了太医的设置,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医疗服务。到了汉代,开始有了太医署的设置,是皇家的御用医疗机构。到了金代,这个机构才被称为太医院,此后元、明、清各朝代皆加以因袭。
金元时期的太医院
金代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建立太医院,召请名医为皇家服务。同时设有御药院、尚药院,归属于宣徽院。金代还在中都城设立了为贫民进行诊疗的机构惠民局。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十一月,仿照宋制,“初置惠民局”,后改为惠民司,隶属于礼部。惠民司的主要职责是“掌修合发卖汤药”。
到了元代,太医院是最高的医政管理机构。中统元年(1260年)正式设立太医院时,秩正二品,给银印。经过屡次革迁,太医院行政级别有所浮动,到至元二十年(1283年),太医院改称尚医监,官阶为正四品,给铜印。有关太医院令史的选任和待遇,政府明文规定,“省拟太医院令史,于各部令史并相应职官内选取”“太医院系宣徽院所辖,令史人等,若系省部发去,考满同诸监令史,拟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元代太医院掌管一切医药事务,领各属医职,使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医药管理机构。从太医院官吏的品秩看,都普遍高于以往任何朝代。
太医院的职能之一是负责皇帝、皇后及皇族亲贵的医疗、药品配制等,所以,太医院设有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御香局等机构负责相关事务。元朝的御药院等四个部门,都是负责御用医药的机构, 包括御用药品的收采、储藏、加工制造以及对皇帝随行医药的管理。
元代太医院中还有很多从全国各地征召到大都的名医。如许国桢,出身于懂医的官宦之家,曾主管太医院工作。在宋、金、元三代宫廷秘方的基础上,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忘,而附益之,主持编撰成《御药院方》,收录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的方剂千余服,其中很多是其他医书没有记载的宫廷秘方,对临床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
元太医院有一些隶属机构,太医院主要通过 “领各属医职” 来达到制奉御药物和总领天下医事的职能。按照《元史·百官志》对元代太医院隶属机构的排序, 列在首位的是广惠司,始置于至元七年(1270年)。其职能是“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不仅是太医院下属机构中品秩最高的,也是最有特色的部门。这里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回族医药人才,他们的治疗方法与汉地医生多有不同, 所以社会上不免会有一些神秘化的传闻。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九“奇疾”条有载:“今上之长公主之驸马刚哈剌咱庆王,因坠马得一奇疾,两眼黑睛俱无,而舌出至胸。诸医罔知所措。广惠司卿聂只儿,乃也里可温人也,尝识此症,遂剪去之。顷间复生一舌,亦剪之,又于真舌两边各去一指许,却涂以药而愈。时元统癸酉也。广惠司者,回回之为医者隶焉。”在广惠司以外,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曾设置大都回回药物院。
大都惠民局初置于中统二年(1261年),受太医院管辖,“掌收官钱, 经营出息,市药修剂, 以惠贫民”。其称谓与职能与此前宋朝和金朝的机构大致相同。
明代太医院
明代太医院衙署建于永乐年间,与各部一样均建于前门内东南角,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明代北京太医院的概貌在明代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清代任锡庚的《太医院志》有记:“(明太医院)在阙东钦天监之南,西向路东,门有照壁,朱色,立额黑漆‘太医院’三字,随门左右,环以群房,为门役住所。衙内左为土地祠,北向,右为听差处,南向。听差处东北隅有井一、元二、门三。左右旁门二,随门环以群房,北者为肖槽祠,南者为科房,有甬路直接二门。过宜门平台,台右置铁云牌。大堂五间。”根据任锡庚的记载,我们可以一窥明代太医院概貌。
明代太医院设院使一人,是院署的主要负责人,主管医疗和行政事务。另有左判院、右判院各一名,是院署的副主管官员。另设御医和吏目品级。又有医士、药剂以及文案等人。
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受命于皇帝而行事。如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丁酉,京师疫疠流行,皇帝命太医院差官顺天府措置药物,设法治疗。太医院遵照旨意,组织实施办理。又如万历十五年(1587年)太医院奉命选良医分拨五城诊视给药。
明代医生的征召选任罢黜权利也由太医院掌握。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礼部题奏太医院管理医生的六项职责得到了皇帝认可。这六项职责是:“一预授填注,二分科顶利,三内外通叙,四大考等第,五甄别医官,六收补习学。”
据《明史》记载,明代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将医术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接骨科、伤寒科、咽喉科、金镞科、按摩科、祝由科。
明代太医院下属机构惠民药局和生药库,各设大使、副使一人。惠民药局主要负责在太医院的领导下,为京城及周围的民众发放药材、治疗疾病。例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京城疾疫流行,礼部左侍郎孙承恩上书:“乞命太医院及顺天府惠民药局,依按方术预备药饵于都民辐辏之处,招谕散给。庶阽危贫困之人得以有济,虽有疠气,不为灾矣。” 嘉靖皇帝同意,并规定每年“正月十五日施药于朝天门外以溥济群生”,成为定例。生药库是贮存全国各地进贡药材的地方。明政府规定,凡是天下四方解送缴纳的药材,以御医二员与大使一员,辨别验收,存放至生药库。
明代还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医会是徐春甫等于隆庆二年(1568年)发起创立的。徐春甫曾任职太医院,历时数十年,对前人医著进行厘定、整理,编著《古今医统》一百卷,对中国医学文献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宅仁医会由当时一些客居于顺天府的医生组成,共有46人,大多是当时较有名的医家,除徐春甫外,还有汪宦、巴应奎、支秉中等。医会的宗旨在于探讨研究医学知识、切磋提高医疗技能。医会制定22条会款对会员从治学内容、方法、态度到医生应具有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处世接物方法、对待患者的态度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明代太医院承担了京城的防疫与施药功能。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京师疫疠流行,礼部左侍郎孙承恩上《请九门施药疏》:“具官某等窃惟圣人忧民无所不用其极……伏望皇上敕下太医院,差官督同顺天府惠民药局给散药材。”又据记载:“都城内外之民,僵仆相维,乞命太医院及顺天府惠民药局,依按方术预备药饵。”皇帝于是命太医院差官顺天府措置药物,设法给惠。太医院遵照旨意,组织实施办理。到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京师大疫,命发药救之”,又再次施药救治。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京城暴发瘟疫,礼部奉旨“即于五城开局按病依方散药,复差委祠祭祀署员外郎高桂等五员分城监督,设法给散”,太医院奉皇帝命选良医分拨五城诊视给药,“五城共医过男妇孟景云等十万九千五百九十名口,共用过药料一万四千六百十八斤八两”。
清代太医院
清代太医院衙署自清初至清末变化不大。清军入京,延续使用了明朝遗留下来的官坊衙署。太医院也原地未动,依然袭用。院署内有大堂五间,为主要建筑。南侧北侧各有厅房。大堂后面是先医庙,供有伏羲、神农和黄帝三神塑像。药王庙与先医庙并列,里面供有针灸铜人像。大堂二堂之后另有三堂五间,是坐东朝西的三进四合院建筑。该衙署自清初设立至清代中后期,其位置和形制基本没有变化,只不过到了清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和列强入侵等原因几经变更办公地点。今天我们在地安门东大街还能看到清代太医院最后一处衙署的遗址。
清代太医院沿袭明代旧址,重加修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院址被划为俄国使馆。太医院只得借东安门内大街御医白文寿住房为公所。翌年,又移至东安门北池子街大悲观音院为公所。太医院几经搬迁总不是办法,后发现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有内务府抄产一区,右有吉祥寺空地一段,经与住持协商,在此地另建新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工,三年建成,新署面积仅有旧署的十分之一。
太医院通常隶属于礼部。清代太医院医官品级一般为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医正八品。宣统元年(1909年)以后变动较大,医官品级普遍提高一级。太医院除了医政管理外,还负责皇帝平时及出巡时的保健,诸王公、公主、文武内大臣的派医视疾,军队及监狱医官差派等项工作。
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了御药房,专门掌管皇室成员的医疗保健。御药房设在乾清宫的东南侧,具体职责是为内廷采办、储存、配置药品和御医分班侍值。所谓侍值就是太医院御医按所业专科轮流为皇室成员诊病。侍值又分宫值和外值,宫值办公地点在皇帝寝宫旁的御药房,外值在东华门内的太医值房。御药房所需药材取自太医院生药库。此外,宫中还设有东药房和西药房,均为外值供奉。东药房在紫禁城左腋,领班以御医为主,吏目、医士分班轮流值日。西药房在紫禁城右腋,以院使、院判为领班,御医、御吏分别轮值。另外,在东华门内南三所之左皆有太医值房和御药库。御药库专门收贮各地方所贡药材,制造御药房及各药房所需丸、散、膏、丹等药。在御药库南是太医院值房所在地。清初御药房隶属太医院。到康熙十年(1671年)又规定,御药库不再属太医院管理,而设总管太监、管库首领等管理。
清朝政府比较重视医籍的整理及大型类书、丛书的编纂工作。乾隆年间,在太医院成立纂修医书馆,主持编纂医书等工作。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甲申,“大学士鄂尔泰奏:纂修医书馆应开于太医院衙门。其总修、纂修、收掌各官,令该院拣派”。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医宗金鉴》书成。该书由太医院判吴谦总修而成,全面简要介绍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水平较高。自乾隆时即作为医学教科书以后,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对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初,从御医、吏目内选取学识素著者二人,令居东药房,教习御药房太监读医书,称内教习。光禄寺派厨役提供膳食。太医院每月发给津贴,年终考试完毕,根据成绩,奏准后发给师生奖赏。此制于乾隆二年(1737年)裁撤。此外,太医院也设有教习厅,称外教习。从御医、吏目内选择两位品学兼优者充任。他们长期住在衙署中,向太医院中的肄业生授课,并负责批阅未授职医士的月课。凡医官子弟均可获准保送入教习厅学习。太医院中医士、恩粮生学习的功课主要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
清代太医院分科包括:大方脉科、小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共十一科。嘉庆二年(1797年),咽喉与口齿、痘疹与小方脉分别合为一科,谓之“太医九科”。道光二年(1822年),清宣宗认为“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于是废除了针灸科。同治五年(1866年),因为太医院教习厅经费有限,于是重新整顿太医院。伤寒、妇人两科被归入大方脉科。到后来清代太医院分科仅剩下五科,包括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外科、眼科和口齿科。由此可见,清朝中医分科呈现出不断减并之趋势。
清代太医院同样参与京城抗疫,施医给药。每逢京城疾疫流行,太医院往往奉旨承担京城的医治和防疫任务。清代前期,太医院在五城设有医药局。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景山东门外筑药房三间,由礼部奏派太医院官施医给药”。康熙十九年(1680年),京师瘟疫流行,四月议定,“其饥民内有患病者,应令太医院及五城医生诊视,遣员管理”。六月,“复遣太医院医生三十员,分治五城抱病饥民,以全活之”。康熙二十年(1681年),“设厂十五处,于五城地方,派佥都御史督同五城御史,发内帑办理。施药由太医院奏派,每厂医官、医生各一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设东、西、南、北四厂,照旧办理,奉旨以为常例”。嘉庆七年(1802年),瘟疫蔓延到京城,徐绩奏请“饬下太医院检查除瘟良方,配合丸药,交九门提督分发所属,遇有病人即行给予,以免传染”。同治六年(1867年),京城时疫再度流行,李德源请依照旧例,由太医院拟方,五城散药,以救济众生。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晨 助理编辑 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