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4 > 文化 Culture

古都北京 永恒的“黄金比例”名城

杨振华

时间:2022-04-19   来源:2022年04期

  城市是一部“无字史书”,是文化发展史的不朽年鉴,它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述说着古都悠远的历史,它既是中华文化的印记,亦是历史的图腾,古都北京城尤为显赫。正如中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说的:“北京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这样的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杰作”有诸多内涵,而其中之一更是以其在空间方面无处不在的“黄金比例”,它为人们留下了独一无二并难以抹去的感受和记忆。

  城市平面由严格尺度比例构成

  从我国历史上的都城设计看,不少城市从城郭的规划设计开始,就追求着一种意境——彰显帝王“九五之尊”的唯美尺度,而9:5的比例与世界上传承的“黄金比例”1.618:1极为相近,这种比例也正是美而尊贵的、约定俗成的空间感受。在这方面,元大都、清北京城紫禁城总平面的尺度,可以说是典型的范例。

  应该说,“九五之尊”的君权思想在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平面格局上,均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它们十分严格地按照对应天庭的“九星”为地面“九宫”的思路勾画:元大都以宫城御苑之合为面积的基本模数,城的东西宽为其9倍,南北深为其5倍。

  明代都城的东西宽为故宫深的9倍,南北之深为5.5倍,可见“九五之尊”的文化规制在建都城中是无处不在的。故宫紫禁城就是一个最生动的实例。我们在其总平面规划上,可以发现“黄金比例效应”的数学概念充实了传统规划布局法则。在组群空间布局方面,紫禁城也反映出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紫禁城的前三大殿、工字形大台基和后两宫宫院,其宽度与长度的比例均为5:9,显然隐喻着“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的意义。

  北京的紫禁城在空间比例、轴线、院落尺度序列、建筑高度、建筑布局乃至色彩组织上,都形成了极其优美而完整的城市设计形象。总之,在北京中轴线数量庞大的建筑群之中,紫禁城一直是最精美的“核心”。

  建筑造型

  彰显帝皇至尊的思绪

  采用城市审美性的设计方法是以解决美学问题为主的设计原则,它在建筑创作方面有着更为直观的效果。

  故宫建成已有600余年历史。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唐代骆宾王寥寥几句诗:“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好奇表现得淋漓尽致。

  紫禁城的建筑物设计布局在彰显皇上的“天子”威严方面可谓登峰造极。正所谓“天上紫薇宫,地上紫禁城”,故宫的建设构思突出了引擎天象、受命于天的宗旨。故宫中心建筑太和殿及皇城的正门天安门的尺度比例,正是严格按美学要求设计的,使得这些建筑物成为传世的经典。

  明清北京城皇城的正门为天安门(原称承天门),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沿用了明南京“承天门”的形制与名称。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1645年再次重修,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并正式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明代的承天门规制稍小,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城台辟有五个券门,格局沿用至今。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时把规模扩大了,面阔加大为九间,进深五间,城台下有5个券门,九间城楼(九楹)与五孔券门(五阙)组合使用,有“九五飞龙在天”的寓意,代表帝王的“九五之尊”。整个主楼的总宽与总高之比及正中的明间下方城台高宽之比,均严格遵循9:5的法则,天安门的造型是展现特殊比例的不朽作品。

  天安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灾多难: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动工修建,1420年修建而成,当初名称为承天门;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承天门遭火灾,被焚毁;1644年承天门再次毁于兵火,1645年再次重修,其间除风雨剥蚀自然损坏之外,还曾遭遇过八国联军炮击以及地震等破坏。

  1949年8月,为迎接开国大典,对城楼进行了整修,此后又多次进行修缮。并把原先坠落于金水桥头的华表和石狮向两侧各挪开150多米,使天安门前环境由以前的封闭式改变为现在的开敞式。对天安门进行彻底拆除重建是在1969年至1970年,至于重建的原因,不同版本有各种说法,但主要是门楼的木质构件年久失修局部腐蚀,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开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整个工期用了112天。重建之前天安门高度曾经为33.87米,于1970年落成时又加高了0.83米,变成了34.70米。为什么重修的天安门城楼居然要比原来“长高”83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以来下沉了,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是恢复了真正的原始高度,也更为高魁壮美。

  天安门至今已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之一,也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标志性“国门”建筑物。早于1961年,天安门即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紫禁城中的皇极殿(俗称金銮殿)——这座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宫殿,正好位于紫禁城内空间和艺术效果最显赫的位置上;从大明门至景山的距离为2500米,大明门至太和殿庭院为1545米,这两个数字的比值正巧为“黄金分割”比例的1.618:1。在太和殿的形体设计上,也无处不体现着这个黄金比例法则。太和殿的立面造形经过分段仔细分析,正是严格按与“九五之尊”近似的“黄金比率”所构成。

  同时,北京都城还强调土地形态设计的可支配性,故宫中部宫殿更是整个北京城空间设计的精粹。其空间展示出了展缩开合、丰富有序的空间组合,本身又具有内聚的气场。弯弯曲曲的金水道流畅自由地分割着中部规矩的空间。旧北京城市的建筑立面组合能形成特殊的空间“轮郭线”,凸显其立面的组合规律;而平面空间则采用了开合有序的手法,形似“糖葫芦”式势态,更烘托出中轴线上各主体建筑物的雄伟壮丽。

  同样的设计意图在古都一些重要建筑物上亦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突出的一例为天坛内的圜丘坛,又称祭天台,它是皇帝行祭天大礼的场所,其实真正的“天坛”实际就是圜丘坛。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当初仅为狭小的三层蓝色琉璃台,采用一些汉白玉。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时,将坛面扩大,用房山产的艾叶青石铺垫,栏杆、栏板亦全部改用汉白玉雕砌。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天是九重的。“九天”“九重”“九垓”“九霄”等等,都是天的诨号。圜丘坛有三层台面,每层铺九圈扇面形状的石板,坛中心是一块名为“天心石”的圆形大理石,从中心向外,坛所有的石板、石栏、栏板,以及四面的台阶数目,都与九有关,例如:上层第1圈是9块、第2圈18块、第3圈27块……以此类推直到第9圈是81块。又如台周边的栏板:上层是72块,中层是108块,下层是180块,总共360块,正合周天的360度。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与“天象”的联系。

  黄金比例形成现代的设计基因

  为适应现代首都社会生活的需要,把专为封建皇室服务的封闭性宫城,改造成为适应新中国的开放性活动场所,并把天安门前的环境进行大手笔的改扩建。1952年拆除了阻碍游行活动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1954年11月至1955年5月拆除了广场中部的“千步廊”东西红墙,拓展了广场南部,并在天安门前两侧增建了观礼台,使建筑功能、形式及色彩与天安门的城台相协调。天安门广场的建设成功地把历代都城的重心由内向的皇室紫禁城南移到了开放的人民性广场。

  无独有偶,上世纪末北京的“十大建筑”有些亦因出众的比例而成为传世佳作。人民大会堂从总平面到外立面的设计,除了满足了功能的合理布局外,其长宽的良好比例亦同样因此而功成名就。人民大会堂的总平面,南北总长336米、东西总宽206米,它的长宽比为1:1.63,与“黄金比例”相近;人民大会堂面对天安门广场的正门,其主入口部位高41.6米,宽134.6米,其宽高比例为1:3.24,正巧是“黄金比例”的双倍。如此成功的良好比例,使人民大会堂彰显了它特有的端庄宏伟并百看不厌,成为举世闻名的著名传世现代建筑设计佳作。

作者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所原总规划师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