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1 > 文化 Culture

天宁寺塔的保护

朱祖希 袁家方

时间:2022-02-08   来源:2022年01期

  天宁寺古塔与旁边的“二热”大烟囱已经“并列”了四十六年。2016年前后,随着“二热”发电功能的废止, “拆”与“留”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也一直在持续。

  北京城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天宁寺塔,是北京近千年来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是研究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城址和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是研究辽代建筑和雕塑艺术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北京地区现存的精美古塔之一,是北京著名的“中国名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88年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国名胜词典》载,天宁寺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年)改称“宏业寺”,唐开元时又改称“天王寺”;辽建南京城,并在殿后建塔。金代名大万安寺,元末寺院毁于兵燹,殿宇无存,实心砖塔独存;明初重建寺院,宣德年改今名,现存殿宇为清代重修。

  天宁寺塔距今已有逾900年的历史。历代虽有修缮,但塔的结构和形制,以及大部分的雕饰,均为辽代遗物,弥足珍贵。

  天宁寺塔八角十三檐,为一实心砖塔。塔台系一方形平台,塔座为八角两层须弥座。塔座下层每面均雕有六座壶门形佛龛。龛内雕有狮首,转角处有金刚力士浮雕;上层每面雕有拱门或直棂窗。门窗两侧及其上部有金刚力士、菩萨像;转角处的砖柱上有浮雕降龙。塔檐的角梁为木质。檐瓦和脊兽均为琉璃构件。各层均缀有风铎,每至风起,铃声叮咚,昼夜不绝。整座塔由两层八角形仰莲承托宝珠,构成塔刹。在整体造型,乃至局部的建筑手法上均表现出了辽代密檐实心砖塔优美而又极富韵律的建筑风格。可以想见,这座造型古朴凝重、雄伟挺拔的砖塔,矗立在当时的辽南京城中,无论就其城市的平面布局而言,也无论是城市空间设计而言,都为南京城平添了别具一格的壮美,也足见辽代规划建筑大师的匠心独具。

  天宁寺周围原本比较宽阔安宁,遗憾的是,北京第二热电厂的建成打破了这种安宁,厂区的相当一部分就是过去天宁寺的土地。1976年,高达180米的大烟囱出现在天宁寺塔近旁,给仅57.8米高的天宁寺塔带来了景观环境污染。

  文物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尤其是历史上形成的环境。特别是天宁寺塔因为高度的要求,周围需要一定的环境。但今天的天宁寺塔被现代建筑重重包围,在杂乱的环境中已经忍受、呻吟了许多年。

  多年来,“拆”“留”两种不同意见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二热”大烟囱是否属于工业遗产。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

  “二热”大烟囱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独特性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来看,并不足以被划定为工业遗产。北京有多座热电厂,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第一热电厂和石景山热电厂。

  2015年3月19日关停的石景山热电厂,从1922年2月开始向京城送电,有着93年的历史,是北京最老的燃煤热电厂。50余年后,才有为北京局部区域供热的“二热”出现。2015年3月20日关停的第一热电厂,建于1955年,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新中国在首都建设的第一家高温高压热电联产企业。

  与上述几座热电厂相比,“二热”和大烟囱对北京城市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特别是“二热”及其大烟囱设计建造于特殊的动乱年代,厂房等主体建筑仅具有当时工业建筑的一般性,在工艺方面、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等都不具有独特性,与那些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难以相提并论,比如石景山首钢、酒仙桥798厂、西城区新华印刷厂等。以此看“二热”,显然,它并不具有工业遗产的稀缺性。

  此外,讨论“二热”大烟囱是否属于工业遗存,还不能完全就事论事。除看其是否具备工业特色鲜明等特征以外,必须将其放到北京老城保护这个大格局中考虑,从其形成的历史、与天宁寺塔的关系、与北京老城保护的关系来看,“二热”大烟囱都没有继续留存的必要。

  2021年7月下旬,北京各大媒体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为恢复“银锭观山”原有景观,积水潭医院拆除病房大楼一事。社会舆论一片赞誉:“楼让景,是对老城文化的敬礼!” 积水潭医院的改造作为减量发展与老城保护的双重样本,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积累了宝贵经验。

  “银锭观山”原是在天气晴好时,人们站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衔接处的银锭桥上向西眺望,所见近处波光粼粼,柳丝拂岸;远处西山蜿蜒起伏,重峦叠嶂,碧水青山。“银锭观山”是什刹海这块北京人喜闻乐见的市井宝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被民间誉为燕京小八景之一,深受北京人称道、喜爱,也常令旅游者流连忘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于积水潭医院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于1984年在什刹海西海畔盖起了一幢高达52米的11层大楼——新北楼。建成以后其庞大的身躯破坏了银锭观山原本开阔的视野,各方面专家学者也连续多年提出意见。近年来,随着老城保护上升为城市发展理念,拆除碍眼的“新北楼”的呼声与日俱增,直至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于是,在西城区和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规划目标,再现了“银锭观山”的历史景观。在积水潭医院为“银锭观山”拆除高楼之后,人们不由得联想起西城区还有一些类似的事情需要解决好。

  长远考虑,建议天宁寺这里营建天宁寺历史文化园或北京城市之源历史文化园,因为这里有千年古寺、千年古塔、千年京城的地理标志。有充足的空间恢复天宁寺与古塔的历史风貌,天宁寺塔的巍峨气势将重新成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地标。

作者朱祖希系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袁家方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