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蘸水映天蓝 有清一代女词人
陈 芳
时间:2013-07-15 来源:2013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崔晨
作者单位:海淀区政协
顾太清(1799-1877年)本姓西林觉罗氏,号梅仙,是海淀香山健锐营满洲镶蓝旗人,凡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其叔曾祖鄂尔泰乃清康熙朝举人,雍、乾两朝重臣。其祖父鄂昌为雍正举人、甘肃巡抚,后因胡中藻诗钞案牵连赐死,家道中落,搬去香山居住,以游幕、笔耕为生,很少进城。但家中男女都读书,有文才。太清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生于香山健锐营,在道光四年(1824年)26岁时与清高宗弘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的孙子、贝勒奕绘结婚为侧室夫人,两人同年。为避罪臣后之嫌,循清律之规,假托为荣王府二等护卫顾文星之女呈报宗人府,所以世总称其为顾太清。奕绘曾任镶红旗总族长、东陵守护大臣等职,同时继承家学渊源,博学多才,是为清代有名的宗室文学家。著述很多,有《子章子》《观古斋妙莲集》《明善堂文集》等,并与王引之合著《康熙字典考证》等。在道光年间曾多次被召到圆明园侍宴,参加庆贺活动之后,还写有恭和道光帝御制诗元韵的诗篇如“校书中秘承光宠,伺宴宫园荷圣恩”等。早年太清到太平湖荣王府中陪伴荣府格格读书时即有机会与奕绘诗词唱和,继而互相钦慕。奕绘少年时所著《写春精舍词》即为太清所作,中有一首《绮罗香无题》能见描绘了太清当时的可爱形象:
绿颤钗虫,红移秀凤,犹记那人娇小。瘦削身量,容下春愁多少。凭寄取、两线三针,便见透、千灵百巧。直回伊几句相思,今番拼得被花恼。新诗温李格调。写在衍波笺上,签儿封好。蜜意蜂情,埋怨不来青鸟。消宿业,七卷《莲华》,践旧盟,一年芳草。算从头,雨梦风怀,有情天亦老。
婚后奕绘、太清夫妻相爱甚笃,度过了十四年的幸福生活。他们常并骑郊游,一次能把丰台、三官庙、菜花营、天宁寺、白云观等几个地方游遍。特别是在白云观“会神仙”,观看“放斋”,亲尝所放斋饭,太清有诗《白云观乞斋》“乞得一盆真上品,菜根风味古人知”,放斋时乞一盆素斋,是为祈福之意,并不只是为了好吃。同时听白云观住持张坤鹤讲经,两位还有过“道装画像”。张道人还亲到荣王府看望奕绘、太清夫妇,在两人诗词中都有所反映。张道人过世时,太清曾填《黄鹤引·挽白云观主张坤鹤老人》词,有“七十年,算人间游戏一梦”。他们还走亲访友,看望奕绘的祖父、乾隆帝第五子永琪还有定亲王、成亲王等。太清性聪慧,写作诗歌、文章,多是援笔立成。又常与闺阁中的女友许云林、许云姜、汪允庄、沈湘佩及胞妹西林霞仙一起作诗。这时西林霞仙已嫁香山健锐营翼长,故太清常去海淀、双桥、香山等地。早年太清回娘家时曾与家人游历海淀名胜如广源闸南面的辽代昌运宫遗址,赋诗描述废址尚存断续的红墙和碧瓦。道光八年(1828年)八月,太清与胞妹西林霞仙游广源闸西边的明代万寿寺时心情非常高兴,写诗“春雨初晴后,郊原望远峰。山高犹见雪,风定不闻钟”,提到寺里已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被移到城北觉生寺(大钟寺)的那座永乐大钟。
圆明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未遭破坏之前,清代历朝皇帝一年之中有过半时间是在园里处理政务。王公大臣们为上朝候召之便,便纷纷在海淀修建别墅,各府在海淀的寓园有不少,当时海淀很拥挤,找宽大的寓园不容易,就设在附近条件较好的庙里。荣王府的寓园初设在位于香山脚下骚子营的观音将军庙,后来又搬到畅春园大宫门西边的双桥寺,顾太清和丈夫经常住居于此。双桥寺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座关帝庙,位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南墙外。寺占地三亩半,有佛殿和僧舍十九间,正殿供奉关帝和华佗两尊泥塑神像。山门前影壁正面写“亘古一人”四个大字,背面有一个大“佛”字,字周围还有青瓷雕龙环绕,被称为“青龙抱佛”。双桥寺在清代非常有名,它距圆明园大宫门只有一二里地,住寺官员进园应差十分方便,大学士明珠和祁俊藻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道光十三年的清明节,奕绘、太清夫妇刚刚住进双桥寺新的寓所,奕绘即在当日写下了《清明双桥新寓二首》,其一为:“小寺双桥接,红墙绿水湾。买鲜湖岸侧,系马柳林间。客寓新移榻,禅扉望远山。清明春雨足,闸口听潺潺。”太清亦和诗两首,其一为:“萧寺垂杨岸,明湖第几湾。去来今日事,二十五年间。碧瓦凄春殿,玉峰看远山。僧窗对流水,欲往听潺潺。”太清曾在二十五年前的嘉庆十四年随父游过此寺,西望万寿山、玉泉山和绵延的西山,窗外的万泉河水通过苑墙的闸口流进畅春园潺潺有声,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美妙所在。
海淀六郎庄一带历来被称为“北国江南”。双桥寺外稻田十里,荷塘千顷,水鸟纷飞,盛产被誉为御米的京西稻。莲花白酒本是由宫廷秘方配制的御宴滋补酒,六郎庄人用玉泉水和本地特产白莲花,配以黄芪、当归等十余种中药材酿制莲花白酒,退朝后在海淀镇就餐的王公大臣都以能喝几杯同仁老酒店的莲花白为乐。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莲花节前后,观赏白莲花,细品莲花白,成为皇帝大臣和京西居民的特有习俗。奕绘和太清刚住进双桥寺,即到六郎庄买酒,有诗赞“六郎庄上酒,旧属白莲花”,“六郎庄上酒,顿顿鲤鱼肥”。
夫妇俩住在关帝庙的禅房里,闲余很喜欢葫芦,几案上摆放着康熙年间太监智珠精制的葫芦香盒和茶盘。庙里和尚知道两位喜欢葫芦后,即帮他们在阶前屋后栽植葫芦苗,夏天藤蔓缭绕,秋日果实垂满。夫妻二人“日日瓠芦棚下坐”,“绕篱闲数碧葫芦”,高兴之余遂将居室命名为“葫芦庵”。还有景点“藤阴茶舍”。太清写了《葫芦诗》二首,其中有句“照夜青花开白雪,济川微物抵黄金。可能识得壶中乐,造化根源着意寻。”奕绘写了和诗,两人每年都要写葫芦诗,奕绘还写有两首《葫芦庵对雨》,“奏事西园罢,僧房且独闲”,“大道离尘俗,人情重往还”,能见他退朝以后的所思所感。
太清五六十岁时正值鸦片战争,她非常关心前线战事,这在她的《天游阁集》中有所反映。如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略军攻陷东南沿海的定海县时,她在访友归家的诗中写“大论夫人知武略。慧心婢子解文章”,说与诗友曾讨论当时战守形势。至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还趁势焚毁了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和附近的宗室赐园、私家宅园以及海淀等村镇。西林霞仙所在的香山健锐营也被烧毁,太清闻讯紧急派人寻访数日,也探查不到妹妹的下落,长孙溥楣也随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她在惊恐和期盼中写下了一首七绝,有句“欲插茱萸人不见,满城兵火过重阳”。第二天妹妹逃出乱中的香山,姐妹相见,太清提笔写成《初十日喜晤霞仙》,“乱离难见同胞面,虎口余生喜尚存。我已暮年君未老,深山姑且度朝昏。”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奕绘病逝后,太清奉命移居府外,历经家庭磨难,寡居岁月,幸而有子女成长和诗朋画友的笔墨往来,才增添了生活的勇气与乐趣。她于光绪三年病逝于大佛寺北岔府中,与奕绘贝勒和妙华夫人合葬于房山大南峪清风阁后之圹中,园寝已起宝顶,宝顶外有石栏,前有石阶。
太清活到79岁,有60年左右的创作生涯,现在能看到她的诗作就有800余首,词300余首,收录在她的《天游阁集》中的《诗集》和《东海渔歌》词集中。被后学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而已”。经考证,太清关于海淀人情风貌的诗词就有38首,仅录其中《雪后往海甸书所见》一首雅赏之:
微阴淡日酿春寒,地接离宫石路宽。
雪满远山云里现,烟开御柳画中看。
墙头村妇窥游骑,树底耕牛卧草栏。
十里香尘吹紫陌,悠悠冠盖退朝官。
这是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太清来海淀镇南海淀的车王园看望嫁给蒙古扎隆克亲王车登巴咱尔的大女儿孟文时所作。海淀在清代建有离宫御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有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有行宫钓鱼台,万寿寺、卧佛寺、碧云寺也都建有行宫院,几代帝王在此处理政务,召见群臣,批阅奏折,悠游息。前来拜见的王公大臣和皇亲贵胄退朝之后,衣冠未脱,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地走在“三山五园”外面的御路上。而太清的描述则十分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海淀地情特色。
太清有诗词手抄本《天游阁集》,其中诗7卷、《东海渔歌》词6卷。《天游阁集》全帙大部分是太清夫人手抄本,生前没有刊印过,是著者晚年写定之本,最为完整。然而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太清之孙府上惨遭查抄洗劫,混乱之中《天游阁集》全帙遗失了。金启先生是奕绘、太清夫妇的五世孙,是我国当代著名女真学、蒙古学和满学专家,他于上世纪40年代赴日本官费留学期间即开始寻访先人散佚的手泽,因战争关系没能如愿。至七八十年代继续寻找,得到当年日本同窗大力相助。终于在1986年4月2日,日本科学振兴财团的杏雨书屋寄来《天游阁集》静电复制本,先生喜极,在日记中记述:“快何如之!乐何如之!四月二日可为《天游阁集》之纪念日矣。”但当时杏雨书屋只允许个人印少量送家人,不能公开出版。直至90年代末先生又专程远赴东瀛,始谈妥《天游阁集》有关出版事宜,将《天游阁集》在国内正式影印出版。
这次中华书局出版的《顾太清集校笺》分上下两册,是金启先生及其女金适共同校笺,被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于2012年11月出版第一版,计有68万,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清代女词人顾太清诗词的校笺集。本书是以金启先生1986年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的《天游阁集》的影印本为底本,校以其他各本,凡日藏本已删之词均列入补遗之中,还收有最新收集的太清诗作《醉梅花·题孟缇夫人“比屋联吟图”》,这样集中收词作共计335首,是收词最多的版本。
金启先生为承袭先人著作以广流传一生努力,费尽心血,惜于2004年4月因病不幸去世,享年86岁。在先生遗稿中,《天游阁集笺注手册》的牛皮纸包装袋上还有先生的亲笔手书:“我为笺注《天游阁集》用了大量精神,准备了各种资料,甚至将原文抄出(当时还没有日本藏本)……我因年龄身体都不行了,希望子孙后人继我之志完成之。”至生命最后一刻仍然放心不下的是《天游阁集》,令人感佩。
作者:陈 芳
责任编辑:zhaoyiran
来源:2013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崔晨
图:市政协宣传处 文:2013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