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永定河的浪花拍打古城墙基,当胡同里的鸽哨掠过紫禁城的飞檐,北京这座千年古城,早已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刻进了城市肌理。从蓟城到幽州,从辽南京到元大都,再到明清京师,北京这座城市的成长史,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7月9日,伴随着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李宗泽同学的笛子独奏《奔向北京》,2025年“今雨书院”系列文化讲座迎来了第四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刘仲华走上讲台,以“从北京史看中华文明包容性”为题开讲。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出席。

“北京是在文明融合中崛起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座城市的成长始终与中华文明的三次融合高峰紧密相连。”
“北京的城市肌理是草原、农耕、海洋三大文明碰撞融合的结晶。”
“在北京,不同信仰和谐共存,谱写着‘和而不同’的文明乐章。”
……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刘仲华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故事,带领听众从政治中心的包容成长、多民族地域的文脉塑造、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存、世界文化的兼收并蓄四个方面回顾了北京的历史。
听众们表示,深刻感受到北京的历史变迁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回望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追溯过往,更是为了读懂“包容”二字的深层密码:它是坚守本位的从容,是接纳差异的智慧,更是在碰撞中创新的活力。我们既要守护好胡同里的四合院、宫墙上的琉璃瓦,留住文明的根脉;更要以开放的胸怀促进多元文化对话——让老茶馆里能听见新曲调,让博物馆的文物能讲出新故事。要以实际行动传承这份包容基因,让北京在守护历史中拥抱未来,让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新时代首都北京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市政协副秘书长钱卫主持活动。市政协专委会、综合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部分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委员,市政协机关干部和界别群众、“模拟政协”师生代表60余人现场参加。讲座还通过北京市政协履职平台,千龙网,“北京政协”快手号、抖音号,北京时间网站等进行了同步直播,点击量突破28.5万。